李妍
山体滑坡、塑化剂……一起起牵动老百姓“神经”的热点事件,事故责任追究渐无音讯,事件调查雾里看花。在网络资讯发达的今天,对于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多数地方选择“迅速表态”,及时回应、快速查处的举措赢得群众肯定,“表哥”杨达才等一批问题官员在跟踪爆料下遭到调查。但是,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的现象依然存在,公众关切的后续调查成为“半拉子工程”,事件调查结果难觅踪影。(1月21日
新华社)
“莫让舆论热点成为‘断头新闻’”,去年,对于舆论热点的“断头”现象,有媒体就曾呼吁:以“新闻”盖“旧闻”的方法,不该成为公共事件危机应对的不二法门。这说的是在公共事件应对上,一些政府动辄采用“拖字诀”,对舆论压力习惯性懈怠,当鸵鸟充耳不闻,甚至试图用新的热点掩盖旧的新闻。
“拖字诀”的冷面应对,当然很容易被舆论揪出来说事,但如果面对热点事件,地方选择“迅速表态”、“快速查处”,短平快的应对节奏,看似坦诚的姿态,似乎就能讨巧许多。不过,公共事件处理,终究不是靠舆论公关“巧舌如簧”就能顺利过关的。如果事故发生后,公共部门总是表态“高度重视”,事后却从来不了了之;说到问责,言必称“严肃查处”,最终却一再“抓小放大”。言而不行,行而无果,其结果,不仅造成公共调查变成“烂尾工程”,政府公信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侵蚀剥落。
舆情应对不该成为危机公关技巧,“热回应冷调查”更不该成为舆情应对的固定套路。把舆情应对当成公关技巧,总会因为缺乏诚信与决断,让人感觉公共事务处理只是在“耍花腔”;把“热回应冷调查”当成舆情应对固定套路,务虚的本质没有改变,“迅速表态”、“快速查处”反而成为新的官场套话。
时间是最好的稀释剂,用技巧和套话,当然能够暂时让一些涉事单位和个人“暗渡陈仓”,但时间同样可以让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热回应冷调查”打的是“时间”的擦边球,但人的记忆却不会随时间轻易清除,相反,某种套路的不断重复,只会让公众记忆日久弥新。就拿食品安全来说,三聚氰胺、塑化剂……一次次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往公众伤口上撒盐。如果制度病灶并没有随事故发生而最终清除,不断重复的“热回应冷调查”,持续不停的不明真相,就只会形成一种连贯的“记忆创伤”,反复刺伤社会公信力。
说白了,如果真相不能显露,制度病灶不能清除,“热回应冷调查”的应对模式,就根本无法欺骗公众。公共部门只有拿出起码的诚意,将舆论的外部压力转化成体制的内部压力,用一种常态的公共事务处理机制,去形成解决链条,才可能在自我追责、纠错的过程中,主动拿出真相,修正谬误。也只有在完善的法律体制下,制度力量才可能倒逼公共部门更公开透明地面对公众,而不是用“拖字诀”或“热回应冷调查”这样的技巧转圜和应对套路,去糊弄民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