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一些医院集中出现保定患者住院治疗现象。记者赴保定调查发现,保定各大医院限收职工医保病人。据悉,保定实行名为“总额预付制”医保新政,医保中心给医院定指标,要求医生限收职工医保病人,超出限额的由医生自行承担,若要在当地治疗,患者只能自费。(4月23日《新京报》)
在“看病难、看病贵”的语境下,以多收治病人以图创收的医院,竟然限收职工医保病患,这多少让人觉得有点匪夷所思。但如果了解了一项名为“总额预付制”的医保新政,或又将对这样的求医现状有所了悟。据了解,所谓医保总额预付制,是医保部门在对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后,计算出人均医疗费用,按此费用标准向医院预付定额的医疗费,如果实际发生费用超支,超支部分由医院自己承担。
正是在这项医保新政之下,为了逃离超支费用对医院的重压,河北保定的一些公办医院出现限收、推诿职工医保病人的状况。住院无门的医保病患,要么只有选择自费治疗,要么就只能奔赴北京集中救治。事实上,这样的状况并非保定一地独有。在推行“总额预付制”的上海等地,也曾出现过推诿重症病患的案例。一些业内人士也曾就医疗总额费用控制后,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如何保障,如何避免医院拒收病患、推诿重症病人等状况出现,表达过忧虑。
不得不说,较之现行的按项目付费的医保支付方式,剑指“大处方”、“以药养医”的总额预付制,对遏制乱检查、乱收费、任意扩大服务项目等行为,减轻病人看病负担,有疏解之效。或正因如此,它成为废除“以药养医”的主要医疗改革路径之一。事实上,这项制度也曾为欧美各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所用,对控制医疗费用有良好效果。
但现实的案例却也让人们看到了硬币的另一面:为控制好医保费用,保障医院自身的利益,医院会严格控制入院职工医保病患的数量,这一方面致使医保病患看病无门,另一方面,自费治疗等病人却可以自由享用医疗资源。这种针对不同病患的差异医疗服务,不仅制造了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公,过度医疗等痼疾则依然可能在自费病人身上重现。
将这种怪现状一味归咎于医疗机构,显然也有失偏颇。毕竟,能否让病患看得了病,病人能否接受良好的医疗服务,取决于那个被计算出来的医疗费用预算总额。而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总额预算额度,则显然不是医保机构简单凭借历史数据和经验,就能够确定的。只有医院、医保中心乃至卫生管理机构处在一个共同博弈的平台上对话,充分考虑当地物价、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等状况,适时予以动态调整,一个真正符合医疗实际需求的费用预算,或才能回应公共医疗诉求。
而对医院超支等情况,恐怕也不能简单一刀切地让医院承担。比如,在镇江、东莞等地,就曾根据医疗新技术运用、参保人数增加等状况,对医疗费用超支部分进行补偿。这或是为“总额预付制”打上补丁的另一个维度。
无论如何,意在破除“以药养医”毒瘤的“总额预付制”,不应该成为拒绝医保病患的借口。医改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过度医疗损伤患者权益,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加,最终为公众提供更优良的公共医疗服务。如果患者连最基本的医疗救治都无法享有,甚至因为身处医保体系,自身的医治权利也被剥夺,那么这种医疗不公就值得拷问。就总额预付制而言,如何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全面控制整体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而不是只控制部分参保者的医疗费用,就亟需制度设计为其打上补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