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天,该如何拯救剩男剩女

(2012-03-08 20:54:39)
标签:

杂谈

     近日,北大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表示,剩女是个伪问题,剩男是个大问题。剩女多是主动选择的结果,3000万剩男则更多是条件所限的被动结果。男性适婚人口绝对过剩,他们有旺盛的生理需求却又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满足。近年来频发的群众暴力事件背后,往往有剩男的影子。(3月8日《广州日报》)

      “拯救大龄女青年”,绝对是一个网络热词。一部《大女当嫁》,把剩女在家庭压力与个人价值选择的两难中,努力寻找婚姻与爱情黄金结合点的无奈与彷徨,描写得淋漓尽致。总之,“你剩或者不剩,青春就在那里,只走不来;你嫁或者不嫁,你妈都在那里,忽悲忽喜”。不断流逝的青春与时间成本,社会附着在女性身上的传统婚姻家庭观念,造就了“随手拍拯救大龄女青年”这一强大的舆论声场。

       剩女是怎样炼成的?怎样才叫剩下?从婚恋的角度来说,有人追求爱情像追求奢侈品,挑花了眼;有人太相信缘分;有人斤斤计较,从爱情到物质都力求完美无缺;有人没时间谈恋爱;有人把恋爱婚姻当成了一辈子的事业……但毋庸置疑的一点却是,大量剩女的出现,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不无关系。当嫁人不再是一种必要的谋生手段,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也必然伴随女性人格与精神的独立。拥有更加独立自主的判断与自由的选择权,剩女当道,社会当然无法阻挡。

      但硬币的另一面却是,在婚姻的战场上,时间永远是站在男人一边的。剩女把自己剩下来,也必然需要承担时间成本。因为,当下的婚姻模式除了“门当户对”,更注重“嫁高娶低”、“男高女低”的梯度婚配。这种模式决定了大量剩女进入大龄之后,选择的范围会愈加逼仄。《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就显示,约三成男性希望找20-24岁的女性,而对于超过27岁的所谓“剩女”,只有不到8%的男性选择其为理想的结婚对象。这种情况,不仅意味着剩女会被继续剩下,剩女并非伪问题,也意味着,一些在经济上相对弱势的男性,更难以找到在年龄上合适的婚配对象。加之男女失衡的人口结构,3000万剩男也成为必然。

        就在最近,“高帅富”与“吊丝”成为男性对比的热词。所谓吊丝,即是“高帅富”的反面——矮丑穷,这是广大剩男群体的自嘲。而如何拯救这一群体,让他们不至于陷入漫长的“无妻徒刑”,则不仅从属于婚恋家庭价值选择范畴,而更似一种社会话题。毋庸置疑,剩男群体中,来自底层的占据了绝大多数。而如何从社会经济发展、机会均等选择、底层向上流动等范畴,厘清剩男产生根源,使男女婚恋人数达到合理配置。这显然不是单靠呼吁剩女降低选择标准,就能够解决的。

     今天,该如何拯救我们的大龄青年?这并不是一个伪命题和真命题的问题,而更应该从价值选择、经济发展、社会阶层流动等多维度,予以考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