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车摸底拭目以待
(2011-05-18 20:32:59)
关于公车改革,一位专家曾说过:“公车改革16年无头绪,每年支出已近2000亿”。自打上世纪80年代公车开始大量驶入公家之后,各种管公车的红头文不知道发了多少轮,从多大官阶配多大车的标准制定,到公车不得私用的硬性规则,可面对这些约束,公车使用似乎始终“软硬不吃”。多年的公车治理经验告诉我们,公车改革治理,迈出任何一步都殊为不易。从此角度来说,在公车改革治理上对全国公车来一次全面彻底的摸底,这一跬步的积累,当是漫长的公车改革之路上,具有意义的一步。
近日,一份《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情况自查登记表》下发至各地党政机关,要求各部门单位对公车逐辆登记,不允许遗漏、瞒报,在6月底前确保100%的车辆登记,填表造册,彻底摸清车辆总数。同时,按照要求,党政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情况,也要予以登记摸底。需高于标准配备更新公务用车,或者配备更新越野车的,只需审批备案。(5月18日《济南日报》)
就在一个多月前,北京市率先公布了全市公车的数量,在公车数量摸底乃至信息公开方面,可谓做到率先垂范。尽管面对公布的全市六万余辆公车的数据,人们颇有疑虑(这又涉及到公车摸底的统计口径问题),但仅就该市在公车改革上通过信息摸底,主动接受公众监督,实施公车信息公开这一做法,应值得肯定。
众所周知,公车使用的几大顽疾:公车私用、公车高额花销及超标配备。除了公车私用,公众最不满的,就是在公车使用上随意浪费公帑,挥霍纳税人税款。也因此,此次全国公车摸底之后,公众迫切希望了解到的,除了真实可信的公车数量,还有公车的使用和管理情况———究竟这些公车花费了多少银两,是否花在该花的地方。因此,在公车信息摸底之后,应将这些数据及时向公众开放,不仅要公布公车存量,对公车的品牌型号、车牌号乃至使用部门、个人信息进行详细公开,还需要对公车的使用情况,比如单车的消费情况进行统计。
当然,所有这些公车信息的公布能得到有效监督的前提是,这些数据必须是真实有效的。这就回到了前文所述的情况,如何在公车摸底时,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避免因统计口径造成的数据与公众感知不符等问题。这除了如文件所要求“逐辆登记,不允许遗漏、瞒报”外,恐怕还需要引入严苛的统计监管乃至惩处机制,甚至让社会监督介入。
在这方面,执著于业余偷拍公车的河南人吕建福可为殷鉴。在公车监管上,无论是探底式的公车数量摸底统计,还是日常的公车使用监管及至信息公开,除了监管惩处、公车预决算等内部监管之外,的确仍需要为吕建福式的公民监管打开通道,这也是公车信息向公众开放的重要一环。也只有在公车监管上对公民及社会介入持欢迎态度,公车改革也许才能真正摆脱过往百转千回却始终止步不前的窠臼。
在公车改革方面,我们已有太多的前车之鉴。要想让公车监管真正纳入常态机制,除了将公车信息公开常态化,恐怕还需要在公车编制、审批、预决算乃至内外监督、惩处等方面多管齐下,让信息公开与相关配套制度相融合。否则,在公车摸底这样的改革之路上,公众也许早已过河,而我们的改革却始终还在摸石头。在这公车摸底的第一步,就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