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高铁时代曾被媒体喻为“坐火车就像搭公交”的时代,如今看来,这样的论调更似痴人妄语。公交尚且有廉价的票额,有灵活多样的线路,有就算是做做样子也要“逢涨必听”的民主听证。而当高铁沦为“贵铁”,甚至霸道到只此一家别无选择的余地时,普通老百姓唯一的选择恐怕只有散步回家。
以国家为投资主体的高速铁路,本就是为了缓解当前中国铁路运营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是为了缓解人们日常以及春运时期出行难的老大难问题,其立足点本就在民生之上。这种民生的考虑,不止是基于铁路本身的运能、运量问题的考虑,也不止是缩短城市之间时空距离的考虑,更多的还应该有民生承受能力的考虑。须知,这些高铁线路的乘客,依然大量是漂泊于异乡,只是为了更好地回到故乡才被迫来到城市打工求存的底层人民。高铁自然能够节约乘车者的时间,也似乎能将乡愁的距离缩得更短。但对在城市之间穿梭挣命、在异乡中艰苦求存的普通公众来说,城市里“三座大山”重压下的生活已经够难了,为什么连回家的这点权利都要搞得这么奢侈?为什么要让这许多普通的民众,面对高额的票价只能暗自神伤“回不去了”呢?
抛开在民生交通上,政府应履行公共义务不说。就算是作为在市场经济中投资的经济人,你可以理所当然地赚取合理的收益,但也应该遵循市场自由的原则,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市场和消费者,而不是用寡头的垄断,霸道地斩断消费者“货比三家”的其他选择,将民众可以选择的其他廉价出行方式也一同砍掉。如此强迫民生消费的做法,与近年来民怨载道的石化央企又有什么本质区别?
铁路交通,本就是以廉价、运行稳定赢得民众的青睐。而如今号称的高铁时代,一边宣称着要承载民生之责缩短城市距离,一边却又以市场投资人的姿态,用誓要收回成本、赚取高额利润的气势,以高额的票价、霸道的垄断堵塞着民生。如此语境下,最低490元的高铁票价,又如何能载动人们那深重的乡愁呢?
后一篇:媒体监督不应是司法独立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