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摆摊海归博士后走出精神上的囚徒困境
(2009-11-22 23:34:18)
标签:
杂谈 |
在电影《美丽心灵》中,数学天才约翰.纳什在人生巅峰期罹患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饱受精神病痛折磨的他成为人们眼中的怪人。在那时,普林斯顿大学用巨大的包容心接纳了他,使他得以在校园宁静的学术氛围内听课任教、休养生息。漫长的三十年后,纳什终于逐渐康复,并于1994年以著名的“纳什均衡”博弈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罹患精神病症的纳什是不幸的,但在社会与家庭的巨大包容下,他最终获取了人生的幸运。然而,近日流落北京街头蜗居农贸市场摆摊的留美博士后孙爱武,却似乎又沦入了纳什前半生的不幸。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后,曾在世界顶尖学术杂志《Science》上发表论文的孙爱武,在美国八年后回国却找不到工作,“被迫”在农贸市场摆地摊,靠煮土豆、红薯充饥,露宿街头数月,一个不满周岁的儿子被未成年保护中心收容。孙的同学和亲属称,他的妻子也是美国研究生毕业,夫妻两人精神都不稳定。(11月19日《新京报》)
海归学成回国却因找不到工作而摆摊,在当下风起云涌的海归回国潮中,这也几乎成为了人们反思当下教育体制与就业心理的典型教材。倘若我们只注意到孙爱武回国窘迫生活的前半段,大体也会将此事归咎于世俗认知的就业定位等症结上。
但从孙在国内外的师长同学及至亲人的口中,我们最终得知的海归摆摊身后的隐情,在不可思议的震惊过后,更多咀嚼到的则是如电影情节般的悲剧意味。正如孙在密歇根大学的同事朋友所说,孙爱武在回国前曾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并且在美国相关医院求诊;“由于孙个性要强,不愿意妥协。加上压力大、受了刺激,精神状态才会有些反常,显得多疑”。但精神上的病患却并不妨碍他成为行业上的专家,他的同学大多都认为,孙爱武在化学方面的成绩和造诣俱佳,他的学术研究能力也受到了中科院院士的肯定,“但基于目前的精神情况仍需先治疗而后再找工作”。孙的校友甚至在网络上发帖,希望“就像美国包容纳什一样,能包容孙爱武”。
天才总是在特立独行中孤独,也许,就像纳什在学术压力下导致的精神病患一样,孙爱武也重复着同样的悲剧。尽管从他宁肯摆地摊也不肯屈就普通岗位,以及总是处于被害妄想中的那些不着边际的表现,人们很容易简单地将其归类于一个自我抛弃的精神病患者,基于这种评断,人们也许往往会偏向认为,这样的人是没有必要同情或关注的。但却也正如人们面对一个普通的精神病患,也理应在道义情感上予以援助一般,一个只是精神状况时有不稳定,但跟人交流完全没有问题,且不影响学术专业领域研究的孙爱武,理应得到社会的宽容与帮助。
无论孙爱武及其妻子是否因为学术、家庭生活压力等原因,而沦入了如今的精神困境,我们也必须正视这极可能代表着一大批海外学子的精神轨迹问题:常年在国外的学术及生存压力,以及回国后的种种落差,都有可能导致这一群体充满焦虑的精神症候。现在看来,孙爱武事件也许只是一个个案,但从他回国后动辄要求高待遇、高实验标准平台这些话语,我们似乎也能触摸到一些海归学者的心理脉络。如何弥合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如何松缓生活压力与工作动力之间的弹簧,这也许才是当下海归群体特别是那些在专业上有所造诣的人才,摆脱当下心理上的囚徒困境的关键。
正如纳什在博弈论中所说的那样,摆脱囚徒困境,只有从自我的角色中脱离出来,每个人都包容地善待别人,为他人利益着想,所有人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抛开那些不着边际的表现,现实中的孙爱武仍不失为一个学者、专家,如果整个社会都能像普林斯顿包容纳什一样去善待孙爱武,让他从自我的精神压力中走出来,脱离精神困境的他,即使得不到诺贝尔奖,也定能让学术上结成的硕果,让世界收获美丽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