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推荐上北大”怎样才能唯才是举
(2009-11-22 23:30:40)
标签:
杂谈 |
近日,北京大学正式公布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按照该方案,部分地区中学校长的一纸推荐信一旦通过北大相关部门的审核,其推荐的学生便可以免考,直接进入面试阶段。(11月9日《中国青年报》)
“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这让一些不惟应试,而在综合素质抑或部分学科上更显特长的学生,有了向上流动的可能。在以往,也许这样的制度还可能成就一段“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佳话。不过放在当下公信缺失的语境中,公众却偏偏咀嚼出了别样的意味——从此前众多高校表示要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公众却反对强烈的态度我们便知,人们对“校长推荐上大学”中可能存在的权力寻租焦虑,远远大于了制度创新本身所带来的多渠道向上流动的惊喜。
教育公平,这是公众关注的字眼。投映于北大最终将予实施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人们不仅焦虑于权力寻租可能带来的公平失却,也同样关注该制度仅覆盖于少数名校的权利平等。公众的疑惑显然在于,一个处处充斥着教育行政化、功利化乃至权贵化的年代,这样的“中学校长推荐制”到底还会剥夺人们多少公平受教育的权利?且不说行政化任命下的校长,可能会迫于权力威慑,将一些并不符合推荐标准的“权贵二代”送进高校;当实力相当的“穷二代”与“权二代”、“富二代”竞争时,谁会拥有优先的入场券,似乎也不言自明;更让人担心的是,在教育功利化、行政任命下的校长,会否真正举荐最优秀的尖子,是否具备举荐优秀人才的慧眼与能力,也让公众颇多存疑。
这是铺陈于校长仅凭主观行使推荐权的疑虑。就制度本身而言,试图开拓多元选才渠道,但却仅局限于部分名校的“中学校长推荐制”,似乎本身就缺乏“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气度。可以想象,这些名校一定不乏省市级的重点中学,但对一些区县镇级甚至农村的学校而言,被“不拘一格”选拔的机会显然为零。“不拘一格”的本意本就是不论贫穷富贵、职业贵贱,对所有人才平等地选拔,而脱离了选拔权利平等的“中学校长推荐制”,又该如何多元地选拔人才呢?
诚然,对教育制度的创新我们不能简单地因噎废食。脱胎于高校自主招生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确以“校长实名”的方式,相比以往简单的学校举荐有了更多的谨慎与自律。或也是为了回应公众权力寻租的质疑,北大此番也特别公布了监督机制:推荐学生将在北大招生网和生源学校进行公示,以接受公众监督。
这样的态度值得期许,但却依然无法摆脱公众的质疑,缘何?让公众监督的公示只是对校长举荐后进行的权力腐败遏制,而选拔过程中的监督却基本处于缺失,这难免不让公众感到焦虑。仅凭校长主观判断推荐的学生,其本身就缺乏客观的说服力,这也正是如今公众争议的焦点所在,校长该如何证明一个学生是否符合综合素质高的标准呢?
对人才的选拔不能简单停留在“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阶段,特别是在如今教育努力摆脱应试阴影的时段,多元化的选才方式背后,也更应完善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指标,让人才评判除了应试考分,还有更多可量化的评判方式。也只有客观量化、权利平等的举荐,并随时置于民众检视的目光之中,如此举荐才可真正称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