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审计自揭家丑经受得起独立的审视吗?

(2009-09-02 22:32:23)

    自从审计署几年前刮起"审计风暴"后,"谁来审计审计署"的质疑声就没有间断过,公众现在看到回应了。9月1日,审计署发布了54个中央部门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被披露的部门中首次有了审计署自己的名字。(相关新闻见今日本报版)
    审计署自揭家丑,这不由让人想起几年前国内刮起“审计风暴”后,民间发出的“谁来审计审计署”的质疑。后来,财政部也曾对审计署进行审计,虽然结果并未公布,但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却坦诚:“当然有问题,现在哪个单位没有问题。”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总是站在审计别人这一道德高地的审计署,如今也证明了自己实非圣贤。就在此次审计报告中,审计署首次自揭家丑,也向公众掀开了自我陋习的暗角,比如采购不规范,非税收入未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这一自我揭丑的行为在博得认可的同时,却又迎来一番新的质疑:审计署能自己审计自己吗?
   
    审计的根本在于独立,这也是确保审计公正的根源。也就是说,审计者必须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之外,才能确保自己的审计报告具有公信力。这也是此前财政部审计审计署的因由。而此次审计署自揭家丑的审计公报,则显然因为缺乏独立而外的监督制衡体系,而使得自查自纠的审计结果缺乏根本的公信度。在权力监督的链条之上,哪个部门又能够自证清白呢?即便是一直充当着监督者的审计署,不也用事实证明了自己依旧有藏污纳垢之处,而那些隐藏得更深的暗处,不也正需要用独立的外部目光,审视出真正的违规暗角吗?
   “审计风暴”的有力之处,是通过外部制衡的监督力量建构的。同时,它也离不开事后深入的追责。就像前几年“审计风暴”虽然来势汹汹,但最终结果依旧是屡审屡犯。审计大棒总是高高举起,然后轻轻落下,报告中义正词严的说辞宛如狂风暴雨,但事后的追责却又总是一片和风细雨——犯而少罚、违而不纠几乎成为一种常态,即使对有的违规行为进行了处理,也多是针对部门的处罚,个人所受影响并不大。于是,尽管审计年年审,违规依旧年年犯。即便如此次审计署自揭家丑的那些行为,不也是屡审屡犯的“老大难”吗?
  “审计风暴”之后藏着的却是“追责柔情”,甚至针对审计署自身的审计,也是通过自纠自查的方式来完成。这种缺乏追责与外部监督的审计体系,如何能够逃脱违规行为“年年有,家家有”的困局?甚至对审计署本身,我们又如何能对其脱离违规泥沼抱有太大的期待呢?
 
   如此情境下,审计署即使揭开了家丑那块布,露出的也不过是一片模糊的违规面目。游离于权力监督框架之外的审计署,不仅在审计追责上疲软无力,从而导致各部门屡审屡犯的沉疴痼疾,其更是无力接受公信力的拷问。其实,也正是因为审计署身处行政监督顶端的特殊地位,才使得它接受外部监督的需要显得更为迫切。也唯有在外部独立的目光审视之下,才能保证其行使监督权力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从而确保其不被畸形的权力监督观所侵蚀,审计署的“家丑”也才能真正经得住公众的审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