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森峰“富豪导师”背后社会信仰的集体迷失
(2009-07-15 21:36:39)
标签:
杂谈 |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权力和金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高频词。就像29岁市长周森峰以全票当选之巨横空出世的那一刻起,人们热切的探寻目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他背后的权力想象一般。于是,一个年轻权力者的一切开始无所遁形,他的家庭,他的父母,他的岳父母,他以及他妻子的毕业论文……
现在,他背后的“千万富豪导师”终于在人们的掘地三尺之下隐约浮现,人们欣喜地发现,他们终于找到了可以否决年轻市长周森峰的合理链条,也即,一个“只顾赚钱和外出讲课,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的导师,一个“以炮制毫无学术水平的地产排行榜向房产商索取钱财”的导师,在这样一个拜金主义、学术沦丧的教育机构里,怎么可能教育出慎笃勤温、俯身为民的权力者呢?
权力者背后恰好有一个颇富钱财的导师,这符合人们权力加金钱的一贯思维逻辑。只是,人们却又不无尴尬地发现,周森峰的“富豪导师”显非个例,有网友就说了:“现在哪个研究生导师不外出讲课、找项目挣钱呢?”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逐利思维下,学术道德普遍沦丧的问题。可是,揆诸现实,在大街小巷的广告及电视栏目,都在教导人们如何投资、赚钱、消费、理财这些金钱理念的时候,各个行业领域都卯足了劲拼命赚取钱财利润,连草根阶层都宣扬着“前半辈子拿命换钱”的生存逻辑的时候,当商人、银行家、企业家这些与财富相关的人,已成为这个社会最理想的职业的时候,“金钱”正成为丈量人们心中成功的最终标尺。在这样一个全民拜金的年代,人们又有什么资格去指责一个同样陷入如此逐利社会的“富豪导师”呢?
周森峰的“富豪导师”之所以忘却为师之责,忙于赚钱逐利,正是这个社会创造的拜金逐利氛围所致,而他在所属教育领域里的迷失,也只不过是整个社会群体信仰集体迷失的典型缩影而已。在近三十年经济开放改革的大潮中,人们早已从当年虚谈理想,面对现实却无所适从的困窘中脱离出来,并迅速地适应了以“财富”为准绳的生活。人们更笃信能给生活带来实际的金钱,房地产、股市成为炙手可热的词汇,只因它们提高了人们获取钱财的数量与速度;权力与金钱开始沆瀣一气(作为金钱暴利代表的房地产尤甚),只因他们能相互成就,就像人们频频见之的经适房诡异“六连号”,以及在“楼脆脆”中潜伏的神秘权力一般,而权力者却早已忘了俯身为民谋福祉的职责;每个行业领域的人们辛勤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所谓的个人信仰、企业责任,而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金钱而已。在这样的社会里,人只是作为一个经济动物存在,以至于当我们扪心自问时,可能发现我们的信仰只剩下金钱,而信仰却又偏偏维系着笃定的责任。一切正如新锐思想者许知远的所说,“最大的危机是人的贬值,人仅仅作为经济动物而存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灵魂的时代”。
于是,在这样金钱至上、信仰迷失的浮躁中,没有信仰作为起码责任支撑的众多经济人,自然没有了为人师的品格责任,也自然有了那许多暴利为本、充斥着道德“三聚氰胺”的不良行业,更自然有了叫嚣着“经济越发达水越黑”傲慢且推责的权力。民众面对权力和金钱的痛苦或正在于此:当他们谨慎地审视着权力与金钱可能勾结的案例之后,一如现在审视周森峰的“富豪导师”一般,却越来越发现这些权钱勾结者背后的社会责任缺失,竟是我们整个社会群体对信仰责任的集体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