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糊给分神似应试技巧“模糊法”
(2009-06-14 22:08:53)
标签:
杂谈 |
甘肃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13日公布,对于今年全国普通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Ⅱ卷第23题印刷不清晰,提供的答题条件不完整的问题,其中关联的3个得分点,除空白卷外,不管答案为何,甘肃省均按正确答案对待。(6月14日《京华时报》)
在应试之风盛行的考场生态下,有一种被称为“模糊法”的技巧答题方式,一度被一些名师津津乐道:当实在不能肯定答案时,就用一些不确定的答案模棱作答,少答不如多答,总会得分。而在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役中,笃信“模糊法”的考生显然占据了先机。虽然对自己在试卷印制监察上的不力,甘肃试图以一种涵而盖之的模糊处理,使自己的错责最小化,但其神形却难脱应试大法“模糊法”的窠臼——无论答对还是答错,只要答了就能得分。在应试的“国考”仍是决定人生公平向上通道的语境下,这种讲究答题技巧的“模糊法”似乎无可厚非。但却也正因为“国考”决定命运的公平性与严肃性,当这种“模糊法”不仅在考生答案里,甚至在试卷印刷、监察、评卷标准上大行其道时,这种试图以大而化之、模棱作答的方式,达到侥幸的正确与瞒盖的目的,就更应该受到人们谨慎的审度。
而此次与甘肃考生利益公平最直接相关的,就是该省为应对印刷模糊题目而紧急给出的“模糊”评卷标准——除空白卷外,不管答案为何,均按正确答案给7分。且不说在高考分分必争的残酷竞争下,贸然给出的7分之巨,会导致多少考生间难以逾越的人造鸿沟。仅就判卷的依据而言,也存在许多难达至公平的模糊考量因素,比如对空白卷考生不给分,而给无论对错的答题考生均给予7分的满分。根据当地教育部门的陈述,该题目因印刷模糊,提供的答题条件不完整,因此考生无法得出相关数据——这似乎正作证了考生给出空白答案的合理性——既然无法得出相关数据,那选择空白的考生无疑才是真正思虑周全的答题者。然而,目前该省教育部门给出的解决方案,却不仅偏离了追求正解的科学态度,反以一种颇具功利性的“模糊法”试图一碗水端平,其最终戕害的不仅是高考公平,更是该省选择空白答题的考生利益。
除了这些模糊地带外,此次事件凸显出的高考试卷印制中监管权责的模糊,甚至可能暗藏的权力滥用则更不可忽视。此前让民众深感震惊的吉林松原舞弊案,就让人看到了高考中业已存在的作弊产业化的权力黑恶链条。而此次甘肃考题中出现的让人匪夷所思的“印刷模糊题目”,也很难让人忽视其中可能存在的权力滥用链条——为追求高考经济利益,权力内部或许早已形成了一条固化的利益链条,以至于“印刷厂扫描设备陈旧老化、扫描效果差”还要坚持使用,抑或根本就未认真审查厂家境况,这也最终导致了从印刷、监管到最后评卷标准的集体模糊。最可怕的是,这种高考利益链条下暗藏的诸多模糊,却也极有可能是高考生态下的利益常态,而这,又怎能真正为我们的孩子描画一个清晰而公正的未来通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