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时差采访原稿
(2015-06-29 12:14:37)
标签:
转载 |
1.
剪纸是我06年暑假学的,当时只是当休息时的娱乐来做。机缘巧合,09年我开始对绘本创作感兴趣。做了各种创作上的尝试,其中有一些是单幅的剪纸配上简单的文字。不想被出版社的编辑看中了,于是就约我出版一套剪纸绘本。13年出版了第一套(四本)。现在正在创作第二套。
我自己当时对剪纸的看法是,虽然我喜欢这种古老的艺术,但是仅仅依靠重复传统的纹样,会使这门艺术丧失活力,因为民俗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如果说每一个剪纸纹样都在讲述一个故事,比起重复别人的故事来,我更想用它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相对于别的艺术样式,剪纸的工具、材料廉价易得,技法易于掌握,任何一个人只要静下心来,都可以掌握。通过剪纸绘本,我想传达的不仅是我可以用它来讲我的故事,而是任何人都可以用它来讲他们自己的故事。
我收到过很多“这个好漂亮!我也想做得这么好!”诸如此类的赞美。比起让别人觉得这是一个让人羡慕的技能,我想传达的东西其实正好相反,我想传达的是“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技能,只要愿意花时间,人人都可以做到。”
当然这种人人都可以做到,并不是简单到只要拿起剪刀或刻刀就能做到。那种忽视不断的练习想要一蹴而就的人,能够做到的仅仅是不断重复别人的图案和别人的故事。发掘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需要耐心和时间。在剪纸中,或者说在各种技艺中,比起完成一件作品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慢慢进步,让技艺变得像手臂一样,最后可以拥抱自身。
2.
印象比较深的是书出版没多久,在广州图书馆做活动。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和她的小伙伴路过活动现场。那位妈妈看起来像是农村出来打工的,女儿和她的小伙伴大概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样子。她们不知道我们在干什么,以为是什么促销活动,于是凑过来看看。当时那位妈妈把书颠过来、倒过去的翻,也不像是要买的样子,然后问我“开不开剪纸培训班?” “她女儿也喜欢做剪纸,开班了她们一定报名?” “开班肯定会很受欢迎!”给我了许多诸如此类的建议(大概因为,她女儿一直在旁边看书,不愿走开,所以她要找一些话来缓解她们久站不买的尴尬),旁边一位来玩的同行(也是绘本创作人)看不下去了,说:“阿姨,这个不是菜市场的白菜,这是书,您翻看的时候能不能尊重一下书,书是有感觉的(这也是一个可爱的人呢)。”最后小女孩把四本都翻了一遍,还是不肯走。我以为她会对小女孩说我们回头再买,诸如此类的话暂时分散小女孩的注意力,然后把小女孩带走。出乎我意料的是:她当时就掏钱,买下一套。然后对我说:“小孩喜欢的东西,一定是好东西。”语气依然粗鲁直率。
看着她,我就想起了自己的妈妈,想起她去参加我的初中高中家长会、去见我的同学或老师时的情景。她也是一位农村妇女,我很理解农村人在面对城里人时略微自卑的心理和举止上略微夸张的表现。她们并非缺乏教养,只因她们不熟悉这个世界的规则有些不安。优雅说到底不过是金钱和教育的附属品,并不关乎人格。
其实不管她买不买书,我对她印象都很好。周末能带着女儿和她的小伙伴来图书馆玩的,一定是好妈妈。
当时内心也很感激编辑一开始就把书做成了精装和平装两个版本。
4.
少女是一个比较让我沉迷的形象,是介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形态。不像儿童那么懵懂天真,也不像成人那样成熟理智。对世界和自身都充满了好奇和不确定的情感。她们美丽而有欲望,有心机但无城府,冷酷但不刻薄,狡诈但不世故,这种未定型的特质很吸引我。
森林更多的时候是一个隐喻。在童话故事里,仙子住在森林里,巫婆也是。白雪公主被后母驱逐后无处可去,只有藏身森林。刺猬汉斯,因为形态奇怪,无法见容于人类社会,也藏身于森林。森林是这样一个所在,它会容纳所有的东西,无论善恶。它给所有的东西一个栖息之所而不带价值判断。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规整人类天性的过程,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必须学习它的规则,那些不适宜的地方会被我们压抑、更改、驱逐。以前人类的村落被森林包围,那些无法操控的情感和未知的生灵一起住在森林里。森林给了我们心灵中的的未知之物一个栖息之所。现在城市的外面是另一座城市,它们之间的空地叫郊区——城市间的过渡地带。如果说以前村落和森林是并立的存在(文明-混沌),现在所有的东西都是被城市定义的(文明-落后)。被各种照明设备覆盖的文明生活,所有的东西都被分析归类贴标签,那些处于中间地带,无法被归类和命名的东西被剥夺了存在的空间。 森林中半明半暗的地带消失了,仙女和巫婆同时失去了容身之所。我觉得,神话和传说不是随着文明的发展消失的,而是随着森林的消失而消失的。人类在发展的时候,没有给森林留下空间,也就没有给自己的心灵留下空间。森林,在我的作品中, 是一个让人性更坦然呈现的场所,是那些幽暗生灵的栖身之处。
5.
我觉得我的画不是在提出问题,而是在回答问题。也许别人看我的作品时,是在提问题:比如这个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但是我在画的时候却是在陈述:我看到了什么,我感到了什么。
对时间和空间的看法(或者说感觉),如何在作品里体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技术问题。在每一个艺术门类,甚至每一幅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的,都会有不同的策略和技法。比如剪纸,一般而言是单色的,主要构成方法是阴刻和阳刻,这是由技艺和材料本身的特质决定的。假如把这些比做武器,创作者的任务是用这些仅有的装备去表现光线,空间,情绪。这时,你需要分析剪纸本身的特性,和具体的剪纸作品,看看别人用了哪些技术手段去实现他的意图。这很像一个充实自己弹药库的过程。创作者学到的越多,在表达时的可能性就越多,表达时的准确度就越高。
6.
创作本身的乐趣吧,不仅仅是做出一个作品,还有与之相伴的越来越敏锐的感觉、对手和工具的掌控能力以及对自己的接受和了解 。对我来说,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建立自我并且走向自身深处的过程,所有的作品都是内在自我的具象化。我看过那么多的童话故事和冒险传奇,最后发现,我也是那个进入森林历险的人。我不知道我会遇到什么?是恶龙还是仙女?我也不知道最后会得到什么?是满载而归还是空手而回?但我知道如果不进入,我永远不会知道我的命运是什么。
7.
“激起”这个词,有一种从外部侵入的感觉,但实际上没有那么戏剧化的时刻。 所有经历的事、看的书、听过的音乐、路过的风景,生命中的一切,都会变成自我的一部分,没有哪一部分会更重要或更不重要。我觉得看哲学书和看漫画对我来说是一样的。读塞尚本人的书信,让我更加理解他的画吧。如果说读书有什么用,其功能就像磨刀石,让你的思维和感觉更加锋利敏锐。
与内心和世界的交流也是,就像呼吸一样,是一个很自然的状态。
8.
最好和最有效的建议,就是动手做。用手去感觉这门技艺和自己的内心,实实在在的去建立与自我、与世界的联系,比起掌握具体的技艺,体会这种工匠精神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