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直觉得自己中文没学好。从小看的都是外文小说,对古文不感冒,冯友兰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第一本让我开始对古文产生兴趣的书。它的有趣之处在于原文是用英语写的,它是站在西方哲学和文化的背景下来介绍中国哲学,尽量不晦涩难懂,深入浅出,给出一个大概的感受与全貌,而因为写作者是大家,按照现世的视角可以这样介绍他:在北大毕业的河南小县城人冯友兰[偷笑],是燕京、清华和暨南大学的教授,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交换学者,师从著名教育家杜威,是Pennsylvania大学的客座教授。然则最可贵的其实是他在那个时代,在中西文化交替的中国带着自己已形成的哲学体系,和相对深厚的、对两种文化的视角来解释中国哲学。他试图使用非母语介绍自己的文化(尽管现在在我们这个时代这样的人大有人在),试图以带入东方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哲学的本质。世界上的外国人写作很少,著名的英语文学译者、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写过一本书《终究悲哀的外国语》,写的就是这种困境,我们的思维、情感、乃至身体,还是与母语结合的更紧密,以至于读到过这样的研究表明,双语出生的孩子因为他的语言更依赖于抚养者的母语、会比单母语的人更容易产生精神障碍。尝试以外文写作需要勇气,带着对这种表达材质的陌生与对读者的未知。所以冯友兰的写作到底在各种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哲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特别喜欢他的引入,告诉人们该在如何的框架下理解中国哲学,从现在来看也不失为一本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书籍。回头看起来,他所倡议的、让哲学回归它的本质,即宗教之外的信仰的载体,而并非去深入辨析那些概念和细枝末节,这种想法一直影响着我,不知不觉的,不知是因为后来的思想是当时读了这本书而去接受和认同的结果,还是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次直觉而自主的选择。这时候再想起学术所要求的逻辑、参考文献和知识产权式地区分人们的思想和创意,这样的努力是可爱的,有时也是必要的,但它们也会是完全徒劳的举动——因为,人的思想很少是在一个个体的大脑里诞生的。ps,这算是跑了题的书评么[流汗]

前一篇:地心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