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杀母事件 |
分类: Kritik |
关于新浪博客首页上的这个广州少年杀母事件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7-06/14/content_6241518.htm
不论记者喜欢把它归结于什么(网瘾或仇恨),这件事很意味深长。
首先被剥离出自己生活圈子的,是他的父母而不是他。
唯一不同的是,离开属于自己的世界阶段性地维持一段不稳定的生活,为了以后的日子能过的舒心些,这是他父母自己选择的结果,却并非这个少年的选择。所以这个少年不能理解也不能同意。一个少年的时光,在他的脑海里,可能只有一年,一季,一个月。
他的父母,那样寡言少语的性情或许更适合于节奏慢,邻里间相互认识,可以彼此约束和帮助的群体生活。这对夫妇是在那样的生活里被教育成型的。当他们走向一个新环境,自身已经定型,懂得从无数种的可能性里选择最无害的那些,屏蔽掉其他的。然而,使他们成长起来那些必要的要素,却不再会出现在自己孩子身上。这对夫妇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完全初来乍到,不知道自己该给孩子多增添什么。农村人的内心并不如城市人那么细腻挣扎。一个乡下吃苦耐劳的打工仔并不会想太多,赚钱多,就去了。他们身体力行自己的生活。最初的东西或许仅仅是因为看见邻居张阿三家里盖了新房子,李阿四搬到城里去,家里每人都有一部手机。
刺激快节拍的世界和踏实舒缓的世界本来就是两个世界,是物质的差距让这两端联系在一起,顺其自然地从一端流向一端。在这种变化过程中自然有失衡和倾覆。
这件事并不是关乎谁更无辜谁更残忍的的问题。每个人都是自己行为的主人,谁都无法把自己剔出这个社会的规则、道德和伦理中生存;虽然说规则不同,同一种行为的意味会完全不同。
然而社会为人的行为提供了可能性。正如我们去商场买东西的时候,必须在几种牌子的洗发水里做出选择,从洗发水和护发素中做出选择,从不同的打折方式中必要的选择。有选择就意味着失衡。最复杂危险的时代也就是选择最多的时代。孩子的父母看到邻居张阿三盖了新房子,他的脑海里浮现了一种别样的选择,这是他以往不曾想到也无从想象的;孩子在网络游戏中豪快地畅游时,他的脑海里也浮现了某种令人触目惊心的选择,却是他当时当刻所能想到的唯一选择。人们在做每一种选择时,其实对自己的选择并没有多少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只是不满足,但选择本身,就足以让他们抛弃自己的过去,大胆地做一种更加冒险的尝试。如此,人们在无数种可能性的刺激里,做着并非如自己所愿的选择。
少年杀母事件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更多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里,关于工作岗位,薪水和跳槽,关于恋爱的对象和理想的生活。甚至渗透在每一个人生细节中,从保险套餐,订阅报纸,化妆品种类和手机铃声。每个人每天花费多少时间在选择上?没有做过这个统计,但能感到,和过去比,这个时间量在增多。
这个年轻的,跳跃着的,飞速变化着的社会,总是感到自己不停地承受来自上面的束缚,总是感到自己不太自由;然而和其他社会对比一下,它并非不够自由,反而太过自由。而更令人感到担忧的:没有多少人想去过问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也便无法了解它的适用性和危险性,以及将会为它付出的惨痛代价。
PS,关于家庭教育:“而父亲和母亲并不允许他上网,而是希望他能用上网的时间来睡觉。”——又是这么一种思维方式,用自己的愿望和需求来代替孩子的需求。这种思维方式非常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