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perfectear
perfectear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159
  • 关注人气: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知发展和行为分析理论的融合

(2007-10-28 20:37:51)
标签:

知识/探索

分类: fachliches
看方法论的论文看的心情好清爽!
 
花了两天零一上午(实际上抛去磨蹭吃早饭还看了一会儿电视剧的时间是2个小时)看完了3篇英文的发展心理学方法论偏哲学线路的文献,虽然起头对英语的语法和用词极不习惯,甚至屡屡忘掉thus这样的简单词汇,但看到结尾处心情很舒畅,看针锋相对的评论很爽,看不卑不亢的解释也很爽。
 
略微介绍一下发展心理学,与我在国内所了解到的不同,因为它所关注的焦点,语言的产生,思维逻辑的发展,往往涉及人类发展最本原本质的问题,它的方法论的比较偏重理论,有点像是站在高远处窥看整个学科的走向。
 
这篇30页的论文发表在2006年的human development杂志上,讨论如何弥合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的理论和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分析理论。这样的题目非常有趣,也有我长久以来一直关心的话题,要知道现在许多基本已经不再去过问本原的研究方法也好,应用学科也好,全都隐含着这两种观点,也就是所谓的以人为本的还是环境决定论,N多年以来如此争论不休,任何一种观点都无法完全地解释一种现象。一个人,无论他是否关心心理学的题目,当他去思考人,关于我们从何而来,我们的性格,我们的命运从何产生,心底大概都有一番对两种影响论的相互较量,当我们不去过渡追寻,谁究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个话题只在我们头脑中留下了一个似是而非的形象。作者没有具体地提到这两种观点在这个学科乃至世界是如何分歧的,但可以想象,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得到确认,那么一些基本的问题都无法得到解释,比如教育是否真的完成了对人的改造,还是人发展到某一个阶段自发成为应该成为的样子,长久以来,这两种观点为了验证自己的正确性甚至下意识地抵御另一种形式的解释出现,人为地建筑一道高墙。这篇文章的脉络和句子间结构非常清楚,以至于如果稍微打断,分散注意力,就容易丢掉主线。每一句话都很重要,所以我的描述大概根本没法呈现它本来的模样,只稍微做个概括,作者先是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归于功能主义的元理论(orgnismic metatheory),对应斯金纳的行为分析理论归于机械主义的元理论(mechanistic metatheory),可以稍微想象一下两者的分歧就像是生物体以及机器。生物体的部分是不可拆分的,每个部分相互关联甚至负担着不止一项功能,而在机械主义论调里,任何整体都可以无限地拆分为弱干小部分,就像是原子、一种机器的零件。然后他略微地论述了一下整个两种观点的理论框架,就是相对于分裂的元理论,一种关系的元理论,或者相对主义的元理论(Relational Metatheory),该理论是一种整体观,在这种理论里,基因和环境可以对立同等重要,它包括the identity of opposites(相对面的同一性,ps,这种解释让我想到八卦中阴阳两界的关系),the opposites of identity(相对的两面性),以及the synthesis of whole(统一的综合体),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这一瞬间,它们组成一个相互定义的整体,在下一瞬间,又同时作为自己独立的出现,不受对方约束;但它们的整体是存在的。这样看似抽象的理论构架有何用处呢,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提到,它提出了一种两种观点融合的可能性,正如对于物质的世界和上帝的世界这样针锋相对的观点,可以假设,基因和环境它们相互契合着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或许我们心底隐隐地就在这样想了,但一直以来,任何理论只是用或者,或者,这样模棱两可的相对主义的观点来解释这种分歧,而本文中的理论,作者在中间提到,关系元理论不是绝对的相对主义,而是相对的相对主义,因为它不仅仅说明了两种视角,还为两种视角提供了整合的解释。紧接着,他清晰地论述了,从两种观点具体内容来看,关系元理论如何地弥合这种分歧,它分别从整体观(Holism),辩证法(Dialectic),行动理论,变化和发展的理论这四个方面来具体论述两者的异同。因为语言差异和篇幅所限,只能通过举例不那么清晰地稍微描述一下这种论述,比如在辩证法中,提到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四种科学解释的原因,分别是物质原因(由什么物质构成),动力原因(什么驱使它改变),形式原因(组成的结构)和决定性的原因(final cause,目的或者行动的方向),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通常强调物质原因和动力原因,在传统的行为主义里也是如此。然而,在后期的行为主义(contexualistic bahavior analysis)同样承认有结构和决定性的原因存在,虽然行为分析主义的焦点是行为,避免谈到产生行为的机制和结构,但以往行为被强化的历史可以被看作是行为潜在的全部储备,是类似于认知发展理论中心理的结构的;同样,行动在斯金纳的操作概念里,也是有目的有方向的,行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强化,正如认知发展中同化作用——我按照机体本身的组织方式接受环境。另一个例子,是在发展理论中,尽管行为分析观不强调行为的主体,也没有提到行为如何改变,但是比较两种理论,行为受到强化相当于认知发展观中的同化作用,而在顺应作用中,因为我对环境不起作用,所以我改变自身来适应环境,在操作性的行为分析里,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为,如果没有得到强化,它会不断地改变,直到一种有强化作用的结果出现。
 
尽管整篇论述不太像是心理学论文,而像是社会学的以及哲学论文(这些观点在社会学中是比较常见的),但作者最后提到两个研究的例子打消了这种疑虑,一个关于语言的获得,一个关于小孩逻辑发展是能力还是学习获得的研究,说明,这种关系元理论如何解决实证研究中的分歧。
 
-----------------
批评本文的另一篇论文虽然开头客套许久,但每一句话都是在谩骂和指责。他指责文章过于抽象,相对主义的论调像是万金油,霸道地解释所有现象,以及上文的作者过渡讨论认识论而厌恶方法论,并援引斯金纳的原话来辩驳斯金纳的观点一点也不机械主义,并说,何必要创出一种这样的理论,为什么不能延伸前人的理论呢?最后提出,还是让两种不同的东西保持不同,让他们维持自己的完整性吧。只有最后的说法让人感到有些情有可原,这就跟两个因为历史原因各自为政的国家想要最终联合到一起,每个国家对于这种联合都有一种个人的,复杂的情绪和抵触。但之前的那些说法,无异于断章取义,丝毫没有理解作者的原意,仿佛一个毫无想象力的人,面对一幅精巧而天然的创作,跳出来抨击,这幅创作若干细节不符合规范或者曰难看,以掩饰自己没有看懂这幅图画的愤慨之情。
 
作者的回复令人振奋,他并没有用抨击者的方式寻找只言片语的错谬用辛辣的语气打击或者讽刺,甚至没有指出这位批评者的自相矛盾之处,他只是一一正面地回答了每一种指责并简单地解释。他为了回答批评者,说“如果对本人的研究有一点了解,大概就会认识到,我们并没有厌恶本体论,也没有把它们看成物质的形而上学,反而明确而清晰地解释了这一基础”,描述他的本体论观点(在另一篇论文里出现过),这种包括过程,活动变化和组织的本体论,而不是固定的物质的单一的本体论,它像是一个来来回回不断运动的游戏……这种假设让人激动。。
 
最后的结尾激动人心:“Sockol和Martin的评论最后的部分表示他们不同意建立一种基础使行为分析和认知发展两种观念的沟通和合作成为可能。对此我们不得不重复在原文中提到过的一句话,我们的假设只是为了提供给那些相信整合两种概念的实证的理论有好处的人,而它们对于那些一贯坚持一种理论高踞主导地位的人,或者像Sockol和Martin这样认为“分开才公平”的人,没有益处。这两种理论在如何解释一种现象时的确存在一种根本的分歧。而我们的观点不过是对于解释这种现象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提问。永远站在一种单一理论的角度去看待研究,保留这种差异,或许有那么一些价值。但对于那些致力于行为分析霸权或者认知发展霸权的人,或者是那些永远致力于使用后现代式术语的人,以及那些认为任何向融合或统一的变化看作是一种对个人自由的威胁或者“暴政”,它们毫无益处。而对我们,科学的发展既是融合的,又是分离的,即使一致的,也是差异的,它不是一种两者择其一的竞争,而仅仅是“相对面的统一”(an identity of opposites)。
 

ps,这个题目隐含了一个问题:一切以实证为主的理论都有这样的问题,哪怕是数学的统计方法也好,行为分析的强化理论也好,甚至生物学和医学,为了勉强够到一种实践检验问题的标准,不加思索的使用一种过于朴素的理论去考虑人的问题,最后是肉眼和数字,逻辑法和函数运算代替了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