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perfectear
perfectear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159
  • 关注人气: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神的比喻

(2006-06-01 20:05:13)
分类: Kritik

1
最初看到加尔文的教义(人类为了上帝的荣耀而存活)和预定论(人是否被上帝选中,不是由人的善行决定,也不是因信称义,而是上帝自由意志决定的)的描述,我心生恐惧,而且脑中好长一段时间竟无法摆脱这个念头。

预定论被提出,被确定为事实,确实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使人感到一切努力都徒然无功。而加尔文用这个理论,驱使人们有系统地行动,而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被上帝抛弃,这更加令人怵目惊心。然而更让我感到可怕的是,无论从我自身对命运的理解考虑,还是从新约中的话语里,都隐约地感到,预定论以及上帝的荣耀,如果作为一种道理,是真实可信的。加尔文和奥古斯丁对于《圣经》的理解,并没有错。

然而我在那时刻始终无法接受这样的上帝。上帝是仁慈的,他指导人们正确幸福地生活,他怜悯迷失的人,他并不仅仅要从人间取得荣耀,他并非如此浅薄。

那时,我忽略了一件事。预定论本身,和预定论被提出,是两个问题。这就像是考试不能作弊,这个道理,在高考前在广播里大声反复的重复,让本意识不到作弊的人心生恐惧。奥古斯丁和加尔文的理解没有错,错的是,他们在这样位置,面对信徒,是否要把它作为一种真理传播出去,就像是医生强迫绝症患者预知他的死一样。

所谓初衷是好的,行的事却后果严重,这是人的世界惯常的毛病。

教会的主体是人,理解圣经的也是人,人的世界永远是人的问题。加尔文虽然获知自己得救了,但他仍是一个人,他位高权重,反而更容易犯错。然而上帝是怜悯的,我们无法以一个人的愤怒质问他,他破坏了这么多人原本幸福的生活,为何要怜悯他?在神眼中,我们与他是平等的,回顾我们的一生,我们未必没有犯过和加尔文同样的错误,只是它的影响没有加尔文大。

2
人做的事情符合他个人的属性。加尔文没有正统的神学教育,他学习哲学和辩证法,随后攻读了法律,他本人就是一个严苛自己的人,为将每一个行动都达到理性而努力的人。他既然相信自己得到了恩宠,(也许真的得到了恩宠)在得救的幸福中,他必定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报答,就是以理性外化的方式来增添上帝的荣耀。这是他本人认为及其幸福的事情,然而这件事情临到他人的头上,却产生了问题。

恐惧比怜悯和爱更能威慑人。预定论,被加尔文用在教会上就成了一种威胁和恐惧,而善行反而变成了消除恐惧的工具,而不是自发自主的活动。加尔文的善行是发自内心的,但是他却无法通过他的教义驱使人们和他做同样的事情,他的道理是宗教的,贯彻的却是社会行为。然而这又是在人的社会不可避免的错误,所有提出预定论的人,他们都不自觉地犯了相同的错误,即把自己领悟的真理强加于人,尽管那真理是正确的。

禁欲苦修主义的完成上帝的荣耀,是另一种意义的庸俗的信仰观。然而,这其中有无数无法解释清楚的事。上帝是不可言说的神秘,以及教会作为理解上帝的权威,这是一对矛盾。了解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造物者,会宽容地容忍这种矛盾,正如容忍人性是不完美的一样。
3
神创世纪,就像是为一部小说画插图一样,象征意义浓烈。上帝就像是小说的作者。而人类是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其他生命也是完整的,有知的,同等重要的。但只有人类构成小说的主角。这是一种创造,与任何创造与艺术相近,它是一个闭合的完整的整体,它以某种特殊的方式运行。

他为小说里的人物创造命运,揭示宇宙中一种不可言说的奥秘。人物的命运必定不同,必定曲折,必定符合人物的性格。

他的伟大和完整,在于,他是理解的,并且超越人所有能理解的理解。他对创造的兴趣不会止于高,大,长的数学指标,也不会只喜欢像游戏一样操纵生命;他不会只热衷于搭钩表面的形式和结构,如博尔赫斯,也不会如科学一样按照严谨的数理运算规定人的感情,如科学;他知道人是有情感的,他知道情绪凌驾于人的理智之上,更晓得人有向善的愿望,然而动力不足,并且永远无法达到完美。而且,他清楚地了解到人是有知的,智慧的,乐于思索并且寻求一切问题的答案。他甚至知道,他们像他,他们会和他一样创造。面对这样的人,他以特殊的方式关照着他们,不粗暴,不单一,既不严苛,也不放纵。《圣经》中的每一个字,几乎渗透着人生的方方面面,他是间接地,宽容地,呵护这个世界,就像一个父亲一样。

倘若,你理解出生婴儿父亲的手足无措,理解一篇小说由腹稿产生雏形的艰辛,你就该理解他在旧约中看似反复无常和残暴无情,你就能理解他在新约中细微处的变化和实际上更加严厉的教养方式。

然而,对于生活在小说中的人物而言,他的世界这样真实,这样有序,必然不会接受他自己是被如此不可理解的方式创造的。当他们被告知,有这么一个作者存在,主宰着他们的命运,决定着他们死后的未来,究竟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他们必定不会同意。

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出发,必然会认为这个创作者是冷酷残暴的,因为他居然狠心地让一个人忍受折磨,又让另一个人死去,这可是一个人呐。而他竟会根据自己的偏好(正如一个作者对某个角色的偏好)来决定什么人是被拣选的,哪些人应该下地狱。每一个人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他,如果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一定会耻笑着对书作者的权威进行攻击,并怀疑他的动机;而伊凡一定会充满怀疑,忧心忡忡地质问,为什么给这个世界不平?一切的质问都受每个人的理解力的限制。

他们希望自己被上帝平等对待。以一种自己能被说服和被理解的机制,让他人决定自己的命运。这种心情,是相当主观和本位主义的。因为他们自己尚不能完全理智的,用他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对待他人的命运。哪怕是对待动物的命运。何况,即便这种方式足够合理,操作也会出现纰漏。然而人可以容许自己这样对待他人,却不能容许神如此对待自己。

人是按神的方式造的,已经是最大的安慰和保证。神对人的判断,与人对人出自良心的判断,不会大相径庭。任何人,哪怕是作恶和冷酷的人,内心也会有同一种良心的尺度,这种尺度是无法用理性来裁判或衡量的。

但造物者创造人却又远比一部小说要复杂得多。人仍有其行动的自由和准则,有思考的能力,又能感知到上帝的存在。神创造人的命运,人也创造人的历史。人和上帝之间,还有一种虽然遥远,却深刻的爱存在,任何一部小说都不可能这样立体。

神对人的认识是逐渐的,正如小说的创作者对它小说的脉络和人物关系是逐渐清晰的,他们在时间里相互认识对方。当神最终发现人无法摆脱其罪,每当在心向善的时候却行了恶的事,以至于每每作出一些背弃自己的事。神是宽容的,以他对人类的理解,以及这个世界原本运行的规则,过于严厉的戒律和苛刻的禁欲并无异于他们的成长。就派遣了耶稣下来,抵消人们肉体的罪。这种改变,并不是突兀的。正如我们惩罚一个成人,再也不能用对待儿童那样简单的奖惩原则,而是应该更加小心翼翼,更加体贴,更加宽容,因为他们比儿童更加敏感和脆弱,哪怕他们所犯的罪比儿童还要可恶十倍,百倍,千倍。

 

http://www.cnzjmsa.gov.cn/scripts/print.asp?documentid=37

http://www.cnool.net/tianyige/zojiao/jidujiao/sengjin.htm

http://www.godoor.com/book/list.asp?id=437

http://www.ebook007.com/down/xueshu02/yiduandequanli.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白骨精
后一篇:终于回来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