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中投行、会计师和律师三剑客的收费竞争
(2011-08-08 08:55:59)
标签:
杂谈 |
三剑客中,投行是主角,会计师和律师是外包“承包商”。自2009年IPO重启以来,IPO业务也渐渐成为律师事务所的新宠。
但是,让律师们有些许委屈的是,他们是三剑客中拿得最少的。“公司很务实,干多少活,起多少作用,给多少钱。从工作量和提供增值作用看,律师的价值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广州一位律师人士表示。
由此,“黏住”大投行、“批量生产”才能保证收入和市场份额,这也是IPO律所冠军国浩律师事务所的生存之道。统计发现,国浩律所1/3的业务来自国信证券、平安证券和招商证券(12.78,-0.36,-2.74%)所做项目。
律师打酱油,收费不及投行3%
IPO中介三剑客中,投行是主角,会计师和律师是配角,陪着投行闯江湖。券商负责全面协调,会计师负责审计,评估师负责评估,律师负责法律事务。
“有个笑话讲,在IPO业务中,投行负责忽悠人,而律师和会计师就是负责告诉别人,券商忽悠你的话都是真的。”深圳一位IPO律师人士坦承,“这个笑话很传神,投行就是带头大哥,是IPO食物链的顶端。”
据理财周报统计,自2009年IPO重启以来,633家公司成功IPO,65家投行从中获得309.18亿元保荐承销收入,50家会计师事务所获得19.4亿审计收入,114家律师事务所仅获得8.5亿法律服务收入。
也就是说,平均每单A股IPO中,投行拿到4808万元,会计师审计拿到307万,而律师最少,只有134万,不到投行的3%,弱势地位可见一斑。
“IPO费用比例及结构决定了中介地位和独立性。保荐制度和IPO审批制度造成了保荐机构、保代成为稀缺资源,律师、会计师则不是,这就是症结。”前述广州律师表示。
“在国外和香港,招股书都是律师写的,律师拿得钱只比投行少,在A股,律师却是拿得最少的,反差太大了。”广州一位知名律所律师发出感慨。他所在的律师事务所,正为了一单几十万的项目争得头破血流。
“拿钱多少,主要看为项目作出了多少贡献。如果律师纯粹做尽职法律调查的话,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那么叫价自然不高,但如果能够给公司带来增值,比如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者在证监会里、发审委里有人脉,公司给的费用自然就会高一些。”北京一位知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透露。
“这和律师承担的工作量和所做贡献有很大关系,现在的投行、会计师和律师的收费比例还是比较合理的。”广州一位知名投行老总表态。
“如果不是因为律师和会计师里有人担任了发审委委员,律师和会计师拿到的会更少。”前述广州律师表示。
尽管拿的钱最少,但人脉宽厚的律师在整个IPO链条中仍不容忽视。“我们之间是相互介绍的。我们会向公司推荐比较熟的律师、会计师。当然,律师、会计师也会向我们推荐项目。大家都在一个圈子里,在很多项目上都合作过,彼此比较了解,共事比较默契。”深圳一位投行老总表示。
国浩引发价格恶战
律师在IPO链条中的弱势,直接导致了律师IPO项目愈演愈烈的价格战。而去年开始赶超金杜律所、IPO数量和收入双料冠军的国浩律所便卷入了价格战的漩涡。
2010年以前,金杜律所IPO业务排名一直在国浩律所之前,而2009年以来的中小企业上市潮给国浩律所带来了反超的机会。业内人士认为,国浩专注于中小企业IPO业务,这让它的市场份额大大提升。
但不得不说的是,国浩律所IPO项目平均收费低于行业平均。据理财周报统计,自2009年IPO重启以来,律师事务所平均每单IPO收费134万,其中51家平均每单收费低于100万,而国浩律所平均每单收仅116万,低于平均水平。
最典型的是,今年6月22日上市的金城医药(21.400,-0.49,-2.24%)(300233.SZ),国浩律所收费只有32万,创下律师今年以来的最低收费纪录。经办律师是姜省路、张宏。据国浩律所相关人士证实,姜省路已跳槽至金杜律所。
“32万我无法接受,无论从机会成本和职业声望来说,都是不能接受的。这种是恶性竞争,低价竞争会导致恶性循环。我现在去谈IPO业务,都不会在7位数以下。”前述北京律所合伙人表示。
国浩律所的做法也让同行感到不满。一位律师在发给同行的一封邮件中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国浩(北京)所姜省路、张宏承办山东金城医药IPO项目仅收32万元律师费,大成律所申林平、张雷、罗丽枝承办上海新阳(17.470,-0.60,-3.32%)(300236.SZ)仅收55万元律师费,太低了,涉嫌低价竞争。”
国浩低价“批发”国信项目
在微薄利润空间下,向投行“批量承包”IPO项目,便成为律师们的生存法门,而IPO数量较多的几家投行便成了律师们的“批发”大户。
“门槛太低,是个律所都做IPO。现在律所IPO项目竞争太激烈。”前述律师人士感慨。
统计2009年IPO重启以来数据发现,国浩律所是国信证券第一大律师合作伙伴,国信证券的64个IPO项目中,10个给了国浩,占比15.6%。而国浩律所用的正是“薄利多销”的策略,10个项目平均收费为107万,低于国信证券IPO项目125万律师收费的平均水平。
最为蹊跷的是,2009年底国信保荐的洪涛股份(23.72,-0.26,-1.08%)(002325.SZ),在招股书中披露的预计律师费用是200万,但随后的上市公告书中,国浩律所只拿到22万,缩水极其严重,堪称IPO重启以来的最低律师收费。
“为什么律师收费这么低,你们得去问公司。”洪涛股份经办律师,国浩律所律师朱永梅回应理财周报记者。
在绑定国信证券的同时,国浩律所还是平安证券第二大律师合作伙伴,平安证券72单项目中,国浩律所“承包”了9单,平均每单92.5万,而平安证券所承销IPO项目平均每单律师费为109.6万。
招商证券最大的律师合作伙伴是北京中伦律所,其37个项目中,6个为北京中伦陪伴。其第二大律师合作伙伴则是金杜律所,共参与其5个IPO项目。
五大律所瓜分223个IPO项目获利3亿元
“小所在收费和项目数量上都不能与大的律师事务所抗衡”,南方一知名律师事务所律所合伙人说。
从理财周报研究数据可看到,国浩、北京金杜、北京中伦、北京天银、北京国枫5大所瓜分了市场上35%的项目,37%的律师费被吸入这5大的口袋。
而不算国浩在内,114家律所里面以“北京”二字打头的就有52家,市场份额高达55.92%,再细数历届发审委委员中,律师绝大半是北京的,现在第13届发审委中的律师委员更全来自京城。
五寡头瓜分223项目获利3亿
自2009年IPO重启以来,633只新股接二连三向资本市场袭来,席卷了8504.9亿资金,所涉及的发行费用380亿元。这其中,律师总费用只有8.5亿元,在IPO发行费用中仅占2.23%。
律所分得的蛋糕虽小,但觊觎者众。114家律师事务所(按合并后名称统计)都试图从中分一杯羹,其中有32家律所是今年才叩进IPO这所大门。
即使是在IPO利益链上的底端,丛林法则仍被奉为圭臬。弱肉强食,强者恒强。
从IPO项目数量上看,国浩北上广深和杭州五地事务所一共承接了74个项目,数量占整个市场的比例达11.7%,更远远把北京金杜甩在之后。北京金杜做了44个项目,占比7%。接下来北京中伦做了40个项目,还有北京天银的38个和北京国枫27项目。IPO律所的五大寡头大包大揽223个项目,市场占比高达35.23%。
从律师费用看,承接项目的数量与律师费收入基本呈正相关关系。
国浩依靠74个项目,获得8436.64万元收入,排名第一。北京金杜虽然在项目数量上差国浩一大截,但依然凭借44个项目进账7457.37万元。北京中伦、北京天银和北京国枫则分别获得6314.9万元、5454.8万元和4041.43万元。五所共获利3.17亿元。
这里虽然是一个寡头市场,却也容得下一些律所,抢不到太多项目,但做几单大生意也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北京嘉源就是如此,仅做了10个项目便进账2842万元,因为其接到了中国中冶(3.34,0.00,0.00%)这一个大单,一个项目就带来1880万元的律师费用。
像这种单笔费用超过一千万的项目屈指可数,另外两个分别为光大银行(3.13,0.00,0.00%)和宁波港(3.05,0.00,0.00%),前者为北京金杜带来1230万元收入,后者是北京海问的项目,收费1030万元。
这个市场很有趣,各有各的活法,大寡头国浩薄利多销,向来不叫高价,因此迅速抢占市场。
黑马国浩恰似国信
“自2009年开始,国浩利用IPO重启后中小板扩容和创业板开启的契机,开始慢慢逼近北京金杜。”上述南方知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而国浩一内部员工也表示,“我们所的业务主要就是针对IPO。”
国浩似一匹黑马,突然冲了出来,甚至把北京金杜撇在之后。2009年以前,天下还是金杜的,可是,自从IPO重启、创业板推出以后,国浩就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一路狂奔。
2009年,北京金杜全年共10个项目,其中7个中小板,3个创业板,累计获得律师费用1612万元。同年,国浩以12个项目获利1250万元。2010年起,国浩成功超过北京金杜,在IPO业务上坐上头把交椅。
而国浩所做的项目中,与国信证券的合作最为频繁,自IPO重启以来,二者牵手了10个项目。巧合的是,它们很相似,国浩就如律所中的国信,激进、凶猛。
据理财周报统计,自2009年IPO重启以来,国浩的74个项目中创业板30个、中小板40个,主板只有4个。而国信证券保荐的65个项目中,中小板36个,创业板21个,主板8个。主攻小项目,战略基本一样。
而国信牛市时,泰然九营业部可以有上千名客户经理。它的保荐代表人一直储量最大,今年初,其保荐代表人达到123人。再看国浩所,其合伙人高达144人,全国拥有执业律师、律师助理、律师秘书及支持保障人员近1500人。两者相似的人海战术。
三个合伙人就可成立一间律所,而国浩仅广州一所目前就有6个合伙人。合伙人的资源对于律所来说至关重要。
前述南方律所合伙人说,“律所项目来源基本上都是合伙人的个人资源,而IPO项目一般都是保荐机构推荐。”
而上述国浩的内部员工也告诉理财周报记者,“我们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都有经常合作的保荐机构。”
这位员工还说,“国浩有合伙人曾担任中国证监会第六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发行审核委员会专职委员,不过大部分都是北京所的,广州所还没有这种情况。”
京城律所发审委半壁江山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句话用在地处北京的律师事务所身上尤为合适。
“北京的律所在证监会里面有不少关系,因此,发行人或投行都喜欢选择北京的律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北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说。
而上述的话也得到了数据的印证,据理财周报统计,自2009年IPO重启以来,地处北京的律师事务所承揽了633个项目中的355个,占比高达55.92%,而114家参与IPO律所中,52家来自北京。
“随着南方律所的发展,将会对北方律所造成冲击,不过,就目前而言,北方律所在IPO项目上的优势依然明显,毕竟,关系就摆在那里。”广东一位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说。
这位律所执行合伙人所说的关系,就是律师在证监会发审委担任委员。目前,主板发审委有25名成员,其中5名选自律师事务所,而创业板发审委共有35名成员,其中6位来自律师事务所。
2009年创业板开启以来,经历两届发审委(第三届今年8月份成立),其中,第二届发审委全部续聘第一届委员。
这六名创业板发审委委员中,有三位来自北京律师事务所,他们分别是北京金杜的资深合伙人王建平、北京君合的石铁军和北京万商天勤的徐寿春。
就主板发审委而言,自2009年起,第十一届发审委中5名委员有3名来自北京律所,第十二届发审委中5名委员除了广东华商的何贤波外,4位来自北京律所。
今年新成立的第十三届发审委中,更是清一色来自北京,他们分别是北京天元的合伙人刘艳、北京中伦的一级合伙人陆宏达、北京通商的张晓彤、北京德恒的戴钦公、北京竞天公诚的项振华。
“律师可以报名发审委委员,这对律师来说是自身职业道路上的一个高度,对于公司来说更是无形资产。”上述广东律所执行合伙人对理财周报记者说。
(理财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