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遮蔽的“悲痛”——读邹蓉的长篇小说《飘来飘去11月》

(2012-03-06 16:10:20)
标签:

文化

分类: 随笔

被遮蔽的“悲痛”

——读邹蓉的长篇小说《飘来飘去11月》

何小竹

  

《飘来飘去11月》是2012年我读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用了一周的时间,一口气读完。先不说故事,仅仅是小说的叙述语言,就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吸引着我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在一些作家(包括一些名作家)越来越偏重故事构织而忽视语言呈现的当下,一个文学新人能在小说的叙述语言上有如此的自觉和表现,让人欣喜和赞叹。

再说故事。该书第28页的一段叙述,在我看来,就是整部小说的“故事梗概”:

“总是在每一年的11月悄然出走,然后又在几天后悄然回来。我不说就没人知道我去了哪里,就算我想说出来,我也没法说清具体的时间和具体的地点,没有文字,没有图片,甚至没有任何旅游纪念品。我把生活中的一些片段电脑程序化,对那些十一月里消失的日子设置了删除键。我不知道右手的无名指敲击的位置对不对,有时候是我按我想的进行了删除,有时候又好像是退格,退过去以后又密密麻麻地敲击出更多的字来,也不知道前面的还是后面的更真实。那些企图被删除吗,但它们又是真实地存在,以成为死角的姿态存在着,我不碰就没有人能碰得到,但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跑出来溜达,高兴起来还撒腿就跑,我被拖着一起跑,记忆里一些依稀的记忆被撕裂成片段和场景,还有一些记不得样子的人。”

这是小说的“故事核”。小说的所有叙述都从这个“核”抽丝而出,编织、缠绕成一个个细节和场景。一个女人,有丈夫,有女儿,然而却在每年的11月悄然离家,几天之后又悄然回返。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也没有具体的“私会”对象,随意买一张机票,独自在某个旅馆住上几天,间或遭遇一次不太像是真实的艳遇,这样的“旅程”就像是一种梦游。在这种“梦游”的故事架构中,穿插进各种现实的或心理的片段(抑或碎片),让女主人公的“过去”逐渐曝光和显影,也一层一层透露出她何以有如此怪异的出走(或“梦游”)。这种叙事方式,无疑带有心理小说、意识流小说的特征。这一叙事特征,也让整部小说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比如,读者也可以怀疑,这种每到11月的悄然出走,以及在出走过程中发生的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究竟是真实的,还是女主人公坐在家中电脑前所做的白日梦?恰恰就是这样的质疑,引出了这部小说的主题。

那么,这部采用“飘来飘去”、似是而非的叙述手法叙述的小说,又传达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读完最后一页,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部小说的主题就是“悲痛”。是的,一个已显陌生的文学主题。毫不夸张地说,在如今这个崇尚“欢喜”和“励志”的时代,“悲痛”已然落伍,已然很不合时宜。就连代表人类这种重要精神状态的词语,“悲痛”一词的出现频率也黯然到几近绝迹。是现在的人已经少有“悲痛”之事,“悲痛”之感了吗?我认为不是。悲痛之事无处不在,悲痛的感觉在人心中沉积和纠结。但人们却无处诉说,也无法彰显。因为它不合时宜。我们在几十年中,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文化,其特征就是有意(或无意)地遮蔽(或回避)我们的“悲痛”之情。为什么会这样?我其实也没有很好的答案。我只是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被它所启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它让我回想起这么多年,人们对诗歌的远离,对小说的远离,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种不负载情感和思索的消费性阅读。其实,诗歌与小说这种虚构文体,最擅长的,就是揭示和传达人类内心深处的悲痛。

回到《飘来飘去11月》这部小说,女主人公正是因为内心的悲痛既不可名状,又难以诉说,才出现了这种离奇的离家出走,或者说,这种想象中的离家出走。作者在表现这一状态的时候,并没用那种直奔主题的内心独白,而是借助细节,生活化的可知可感的细节,诸如与丈夫之间的关系,相互的对话,以及带有“旁观者”视觉的对丈夫行为的观察与描述,无不渲染和凸现了“悲痛”这一主题的基调与质感。而女主人公为了淡化或回避“悲痛”选择的11月的出走式“旅途”,也因为“过去”的阴影挥之不去,而并未淡化得了,回避得掉,仅仅是换了个地方继续“悲痛”而已。

这其实是一个浮华时代的隐秘折射。正如女主人公所言,无论她怎样用右手按动删除键,它其实是存在着的,且不因为故意的遗忘,以及似是而非的叙述而失去真实。

我们知道,一般来说,小说只提出和呈现问题,而无需也无力解答问题。但提出与呈现,就已经是一种行动,一种尝试着去除遮蔽的行动。如果我们任由“悲痛”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继续处于无可名状的被遮蔽的境地,那么,我们的内心会有多么的黑暗?希望有更多的小说家从“欢喜”和“励志”的文化场域中抽身而出,深入到我们的内心深处,揭示出我们在这个时代的真实处境及其存在。

 

 

(《飘来飘去11月》,邹蓉著,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11月第一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