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风景】地中海酒吧

标签:
非洲达累斯萨拉姆地中海酒吧文化 |
分类: 随笔 |
地中海酒吧
何小竹
我是一个对酒吧情有独钟的人,一般来说,人在酒吧是最自在的时候。此次非洲之行,我们的领队李沛也是个酒吧迷,我们一到达累斯萨拉姆,她就不止一次喃喃自语的提到“地中海”。开始我不太明白,在印度洋边上她为何总要提到地中海?后来才知道,那是一个酒吧的名字。
我们是在离开达累斯萨拉姆,前往阿鲁沙,看了马尼亚拉湖等自然保护区,又从阿鲁沙返回达累斯萨拉姆之后,才终于去见识了被她念叨了很久的“地中海”。
李沛有过四年多在非洲工作和生活的经历。达累斯萨拉姆这座城市留给了她太多的回忆。而这其中,地中海酒吧无疑是最为浪漫的,因为她就是在这个地方,“搞定”了她现在的丈夫。“它改变了我的人生。”坐在地中海酒吧,李沛手握一只TUSKER啤酒,喃喃自语地说道。
可以这样说,如果你去过了地中海酒吧,那么,什么丽江、大理,那里的那些酒吧顿时都显得黯然失色。至少在我来说,这是我唯一去过的海边的酒吧。它离大海那么近,走出酒吧,就能抚摸到冰凉的海水。而在酒吧之内,我们的座位之下,双脚接触到的,也不是什么瓷砖、木地板和地毯,而是沙,印度洋柔软的海沙。我们坐的椅子,沙发,都是用废弃的独木舟做成的。不仅椅子和沙发,酒吧的储酒柜,也是由一艘艘独木舟改造而成。它们或者直立在地上,或者横挂在墙上。这种创意,这种情调儿,再配上海水反射上来的深蓝色的光影,即使再理智的人,一旦遭遇到它,也会不由自主地变得晕乎起来。
那天我们先是在一家埃塞俄比亚人的餐厅吃晚饭,李沛在非洲的朋友请客。天黑后,才转到地中海酒吧。
几个朋友都是三十左右的年轻人,但却有着八到十年的非洲经历,也算是年轻一代中的“老非洲”了。他们在荒芜人烟的丛林和沙漠里修过公路、水电站,也在都市里修过酒店和公寓。作为能够独挡一面的项目经理,现在依然驻守在一线的工地上。他们吃过苦,遇过险,受过伤(精神和肉体双重的)。但他们并不愿意多说那些让人听了掉眼泪的故事,而是不动声色地讲一些可笑、滑稽的事情。他们的性格各不一样,有的外向、野道一些,有的内向、文静一些,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强大的生存能力,以及与年龄不相称的沧桑感(我指的是内心,他们的外表看上去依然年轻,富有朝气)。有的已经结婚,老婆也来到了非洲;有的正准备结婚,未婚妻还在犹豫,是否来非洲;有的则至今单身,说起女人,口吻貌似花心郎,但据说实际上却是一个“专一鬼”。不得不说,他们在非洲的经历是我们这些才来几天的游客无法完全领会和理解的。但是,我还是受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感染,心中涌动起一种语言无法表达的情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唯有不停地喝酒,才能平衡内心的摇晃。
陆续又有朋友来到地中海酒吧,有男有女,相互介绍、认识、寒暄之后,有的坐下来喝酒,有的则带上自己的女朋友走出酒吧,去了海边,嬉笑着坐上了一只白色的小船。其实那只船我早就发现了,刚进酒吧的时候,就看见灯影朦胧的海滩上,停靠了一只白色的快艇模样的小船。但我压根没想过要坐上去玩一玩。我觉得这个酒吧已经够梦幻的了,再要坐上船到海面上去摇晃,怕是承受不了。
离开酒吧的时候,我对同行的人说,这是个“整”得到人的地方,如果写一部非洲的电影或电视剧,可以安排男女角色到这里来一下,搞不定的自然也就搞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