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上海
何小竹
2010年9月的一天,我告诉上海的朋友,这是我第一次来上海。他略微有些惊讶,然后哈哈大笑,我们干了一杯。
这次去上海,是受四川一家茶叶公司的邀请,到上海看昆曲《牡丹亭》。行程安排是今天中午从成都飞上海,晚上看戏,明天下午返回成都。第一次去上海,便是如此匆忙,如此奢侈,飞机来回,只为看一场戏。所以,我很难说,此次行程,是上海吸引了我,还是《牡丹亭》吸引了我?
下榻的酒店在新外滩,离老外滩应该不远,但我却没打算去游览什么,只在酒店客房的窗边用手机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上,透过高楼的缝隙,隐约见到一条江。照片发到微博上,我问了一句,难道这就是黄浦江?
本来,我是有过机会,将第一次去上海的时间刻记在1988年的,但由于那一年上海正在闹乙肝,我们到了南京,决定原路返回,不去上海了。这次机会的错失,一晃就是二十年,这期间再没有去上海的机会。也可能根本的原因是,我去上海干什么?就像这次一样,我是为看昆曲而来的,除此之外,我不知道在上海我还能干什么?邀请方安排了第二天看世博,我谢绝了,宁肯在酒店里睡觉。
也许是,这座我没去过的城市,却又是一座再熟悉不过的城市。从小时候用的日用品,到后来阅读的书籍,看过的电影,以及接触到的上海朋友,对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均了然于胸。最近的一次就是在成都看贾樟柯那部关于上海的纪录片《海上传奇》。所以,虽然现在“真实地”到了上海,但我却没有一点要去逛一逛的激情。
演出安排在一栋有百年历史的会馆里。我们看的《牡丹亭》,剧情和表现形式都是经过大大缩减了的堂会版。我不懂昆曲,也不知道这个班底的水平属于哪个档次。就自己的观感来说,我表现得挺平静的,没什么多余的反应。或许这就是看昆曲应有的境界?原来听说是吃了晚饭再看戏的,但去了才知道,就是在现场边看戏边吃自助餐,吃水果和点心之类的东西,我根本吃不惯,吃不饱。所以,一直就盼着完了之后去吃点面条什么的(当然能吃火锅更好)。同座的我熟识的人,除了成都的老朋友阿潘,便是上海本地作家,以写恐怖小说著称的李西闽。他在看完戏之后带我们去吃了潮州的火锅,火锅的主菜是蛇。李西闽当过兵,是一个豪爽之人。我们先是喝餐馆老板送的一瓶红酒,然后又喝啤酒。到离开的时候,我已经醉得不行了。第二天中午,西闽又来接我们去吃粤菜。然后,西闽的司机送我跟阿潘去朋友曾琼家。曾琼是成都人,现在上海主持一家艺术机构。也是一位作家,笔名扫舍。在她家坐了半个小时,她便开车送我们到附近的地铁口。她告诉我们,地铁直达机场。我问不转车吗?她说,不转车。
我们差点没赶上飞机,原因是,去机场的地铁在中途要转一下的。而我们记住了不转车,便很坦然地一直坐在车上。结果,偶然发现情况不对,我们经过的站怎么又回来了?问旁边的人才知道,如果在中转站不下车,我们就要坐回起点。于是,我们急忙下车,坐对面的车先到中转站,再下车,再坐对面的车去机场。这样,我们预计的宽裕时间便被大大地打了折扣。当我们跑出机场地铁口,离换登机牌的时间剩下不到10分钟了。好在,我们幸运地在最后一刻换到了登机牌。
我不知道下一次去上海会是什么时候?或者,还有没有去的机会?其实,让这座城市在心目中就这样保持在一种传奇和梦幻的状态,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值上海一栋高楼被火焚烧,上海以及上海外的人们沉浸在悲痛之中。我无以表达我的哀思,只有在心中默默地祈祷,愿逝者安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