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纸上风景】寒冷中的温暖——青岛行

(2011-03-04 13:54:12)
标签:

文化

分类: 随笔

寒冷中的温暖

 

何小竹

 

200912月初,我去了青岛。这是最不该去青岛的月份。虽然阳光看上去很耀眼,但走在大街上,不把耳朵和手捂起来,会很痛的。但就是在这样的气候下,我和妻子还是去坐了一次港湾上的观光船(敞篷的,没船舱的那种),去“观赏”青岛的海。虽是捂严了耳朵和手,但鼻子和嘴却是露在外面的,下了船,已冻得说不出话。

青岛冬天的阳光确实好,而且刚下了雪,所以我们还是禁不住要冒着寒冷去逛街。

我们首先去看了德国人占据青岛时期修建的那座天主教堂。我没出过国,见过的教堂不多。所以,青岛的这座天主教堂,就是目前为止我见过的最大最高的了。教堂没开门,大概不是礼拜天吧,我们只在外面看了一下,拍了几张照片,就离开了。然后我们去了青岛的商业繁华区,逛了一些店铺,也没买什么,就去一条僻静的小街上选了一家咖啡馆,迫不及待地钻进去,吃了一顿比较西式的晚餐。

我们也在青岛临海的一条街上吃过一次海鲜。据说夏天的时候,这条海鲜一条街是很热闹的。那是我们刚到青岛的那天晚上。下了飞机,还在去旅馆的出租车上,妻子就问我晚上吃什么?我其实已经在路过的那些街道上看见了好多家重庆和四川招牌的火锅店,我就说,吃火锅吧。因为刚走出航站楼,被青岛的海风一吹,我就已经开始怀念火锅了。但妻子张大眼睛望着我,你疯了,跑青岛来吃火锅?我其实也明白她的意思,到青岛来,毫无疑问首先是应该吃海鲜的。

我去青岛是受一家杂志社委托,帮他们采访一位名叫沙漠的女士。沙漠女士曾经是一位话剧演员,出生于官宦家庭,抗战时期去了重庆,就读复旦大学(该大学抗战时内迁到重庆的沙坪坝),但她却无心读书,而是迷上了话剧,常常从沙坪坝跑到市中区看戏,并跟一帮戏剧名人混在一起,受他们的影响和熏陶,也在一些戏里出演配角。她最红的时候,是抗战胜利了,一些像白杨这样的戏剧大碗们纷纷撤离重庆,而重庆人已经对话剧上了瘾,不能没人演戏,于是年轻的沙漠顶上去,连续在几出大戏里出演主角,受到戏迷的热情追捧。后来,也就是解放后,激进的沙漠没有随父母姐妹去台湾,而是和同样热爱话剧也热爱新中国的丈夫留在了大陆。先是去东北,后去北京,然后又来到青岛,参与组建青岛话剧院。再然后,成右派,遭遇很惨。而让人想不到的是,这老太太在74岁的时候,开始爱上写作,写了一系列带有反思性的回忆文章,尤其不忌讳自己被“左”所左右的时候犯下的错误,在文章中真诚地忏悔。晚年拿笔已属不易,却还能有如此觉悟,如此勇气,就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了。所以,我没犹豫便接受了这个任务,尽管这是最不适合去青岛的月份。

沙漠女士在家中接待了我们。见面之下,更让人吃惊,如此高龄,却如此的硬朗和富于朝气,说话思路清晰,嗓音依然圆润、亮丽,银白的头发衬托着红润的脸色,真不像是已经八十多岁,又受过如此磨难的人。她给我们煮咖啡,让我看我想看的资料,在我的提问下,侃侃而谈,毫无老年人的倦意。最后,她披上一块酱红色的纯毛披肩,坚持要送我们下楼,一直送到公寓门口。

回到成都后,我们一直保持着E-mail联系。而每当我想到青岛,首先就会想到这位满头银发的沙漠女士,端坐在电脑前,一边沉思,一边敲打着键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