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静与朴素的气息
——读《现在的我们——“5.12”大地震都江堰幸存者口述》
何小竹
(原载《晶报》2009年5月22日图书版)
我对访谈或口述实录这类文体的阅读兴趣是最近几年发生的,其原因我也不很清楚,只记得年少时候是没有这种喜好的,大约是自己已经不年少了吧,阅读的趣味偏向实,偏向带有“史”或“记忆”意味的东西。还有可能是,无论是访谈还是口述,其文字都是对口语(言说)的复现。而作为长期从事“文字处理”工作的人,我对离开了说话现场的遣词造句已心生厌倦,所以见到这种未经修饰和加工的有质感的语言,精神会格外振作,阅读的欲望自然就容易被激发起来。
《现在的我们——“5.12”大地震都江堰幸存者口述》就是这样一本书。我阅读它并不因为它处理的题材是地震。许多写地震的书,说实话,我不敢去读,害怕被那些离开了现场的“遣词造句”激出一身鸡皮。所以,当拿到《现在的我们》这本书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就打开书页,用一个晚上读完了全书。这是基于对口述实录这种文体的信任,它天然地具备一种将那些矫情、伪善、假抒情和假思考的文字限制在最小范围的能量。由于这种文体限制,讲述者无论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无论他对问题是直面还是躲闪,都一目了然。这种实录文体传达出的力量,类似纪录片,很多时候是虚构类文体所无法比拟的。
当然,不是任何随便拿个录音机往受访对象面前一放,做出来的“口述实录”都是好的,有力量的。这种貌似客观的文体,毫无疑问也是受到提问者暗中“操纵”的。同一个口述者,面对不一样的提问者,会有不一样的口述。通俗地说就是,你问得假,得到的回答就假。你带着一个“蓝色”的动机和命题去采访、实录,得到的绝不会是一个“绿色”的口述。语言(言说)的可靠,或者说事物的客观性,始终都是相对的,有限的。不仅语言(言说)如此,我们通常认为最能“客观”反映事物真实的影像(照片、录像)也并非完全靠得住。说到这里,我想插一句关于《现在的我们》这本书的一个副产品——DV录像。这张附录在图书里的影碟是与口述实录同步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作为纪录地震的一部影片,镜头中没有出现地震发生时的灾难场面和我们已经在电视上看得太多的救援场面,只有少量静止不动的废墟的空镜头,在影片中起着段落间隔的作用。而讲述者面对镜头的讲述(声音和身影)才是这部片子的主体。我猜想作者的动机,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并不完全信任影像。尤其在面对一场重大灾难的时候,也许言说比影像更具客观性和可靠性。
这本书的策划人陈维是一位资深的图书编辑,我曾经有一年的时间与他在同一出版社共事。去年地震发生之后,大家还在经受余震的折腾,陈维就告诉我,他要去做一部有关地震的纪录片,并确定了方向和方式,就是对幸存者的访谈。陈维做书的品位我是知道的,所以,我们只经过简单的交谈,就明白了他要做的这部影片是一种什么基调和风格。我只是没想到,除了影片,还做了这么一部厚厚的书。而书的作者,也就是访谈者,殷波和王国平,本身就是工作和生活在都江堰的人,也是地震的幸存者之一。其中王国平是我认识多年的朋友。他是一位公务员,但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和作家。殷波我不熟悉,但听说其身份也是公务员兼写作者。
幸存者、公务员兼写作者,这种多重身份,导致他们比别的人更多一些想法,或者说不太一样的思考角度。应该说,许多受访者是他们认识和熟悉的。而受访者口述的那些事情,很多方面也是他们感同身受的。这意味着,他们的访谈,在问题设置上,或更具客观性,或更主观,更容易带入自身情感的因素。但无论是“客观”或“主观”,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口述实录,无疑是富于“现场”质感的。就我自己阅读的感受而言,我没有感觉到有任何“强加”的成分。其呈现出来的品质,达到了这类文体应该具备的真实效果。有了这一效果,这本书作为“史”和“记忆”的价值、意义就体现出来了。尤其,在难以避免的某种喧哗中,这本书透露出来的气息是安静的,朴素的。而只有安静与朴素,才可能导向沉思,乃至反思。这也是我向周围的朋友以及更多读者推荐和介绍这本书的理由所在。
《现在的我们——“5.12”大地震都江堰幸存者口述》
访谈者 殷波 王国平
摄影 陈维
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9年5月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