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曾经有过一个“林阿姨”

标签:
华秋杀李哥成长小说文化 |
分类: 随笔 |
我们都曾经有过一个“林阿姨”。
——读长篇小说《杀李哥》
何小竹
成长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故事。没有人是在没有“故事”的情况下就长大了的。但成长的故事也像太阳底下的其它事一样,几无新鲜可言。我曾多次在朋友的聚会中听朋友们讲述自己小时候的事情,言来语去,便发现张三的事情李四也经历过,甚至连一些细节也大致相同。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相差几岁、十几岁乃至几十岁的人之间,他们经历的成长过程,也都有着惊人的相似。
华秋2000年开始写小说。他先写的是一些“现在”的故事,那些故事中的人物看上去已经结束“成长”,开始像成年人一样闯荡江湖了。但事实上,他们无论是打工、写作、恋爱,或是无所事事地在这个城市与那个城市之间游荡,其状态并没有真正“长大成人”,而是被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死死地捆绑在青春期(怎么也长不大的种种冲突与烦恼)。也许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华秋在写了五、六年这一类“现在进行时”的“半成长”(让人尴尬的)故事之后,决定将键盘挪移到记忆深处(“过去时”的)写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小说,以此向自己的青春期做一个强行的告别。这样,便有了我们今天手上拿到的这部长篇小说,《杀李哥》。
书名挺吓人的,但小说本身无意渲染任何暴力。少年华秋(即书中的主人公赖利)在心底喊出“杀李哥”三个字,无非是年少气盛。或者说,是对“成长”的一种渴求。那为什么要杀李哥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弄清楚林阿姨是谁?一、林阿姨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二、林阿姨是“我”(即赖利或少年华秋)父亲昔日的同学兼暗恋对象;三、林阿姨是唤起“我”性意识的梦中情人;四、林阿姨是李哥实实在在的情人。所以,“我”要杀李哥,欲取而代之。这似乎又是个“弑父”、“恋母”的故事。因为在这个结构中,李哥才是林阿姨(接近母亲角色)的实际占有者。所以,李哥便取代“我”名义上的父亲,而成了真正值得一杀的“父亲”。“我”就是在这样的目标激励下,用尽种种手段,锻炼自己的体魄和心智,也就是“杀”的能力。故事的结局是,当“我”有一天有能力杀掉李哥的时候,却发现,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地头蛇,我仇恨的“父亲”却完全是一个不值一杀的可怜虫。这样的结局,我们可看作是作者对“成长”的一个耐人寻味的隐喻。
以上是我在读完这部小说之后,无视其大量生动的细节而强行“抽取”出来的一个“故事梗概”,也可以说是完全乱说的。我相信,如果换一个读者,换一种读法,《杀李哥》这部小说的“故事梗概”又将是另一种情节和面貌。而这部小说好就好在,它不是按照任何“故事梗概”去书写的。华秋以他一贯对细节以及对应于细节的语言的痴迷,将“我”及同龄的几个伙伴的成长故事叙述得生动有趣,让我们在阅读中避免了那种对结局的心急火燎的追赶,而是自觉地充满耐心地分享“他们”成长的过程,并在这过程中时时被引发出会心的一笑。因为我们从中也看到了自己的部分影子。赖利(或少年华秋)做的那些荒唐事,经受的那些痛苦与喜悦,我们也做过,也经受过,只不过时间、地点有所不同而已。说得绝对一点,我们都曾经有过一个“林阿姨”。
《杀李哥》
华秋 著
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版
定价:2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