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水有情,至此而喜—宜昌行记

(2015-09-03 22:17:32)
标签:

三峡

长江

西陵峡

三游洞

宜昌

分类: 穿着拖鞋出走
因为有了高铁,南京到宜昌,不再需要沿长江昼夜行船,几乎半日即可到达。出发前,朋友反复叮嘱,到了宜昌,要玩什么,吃什么,看什么……宜昌,是朋友的老家,如今,她生活在家乡千里之外,字字叮咛,仿佛都有淡淡的乡愁蕴含其中。

火车穿过大大小小的山洞,穿过农田、荷塘和一座座陌生的城市,5小时之后,宜昌到了。去酒店的路,特意叮嘱司机师傅沿着长江行驶,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感觉淡淡江风氤氲着水汽,路边高大的栾树长得比南京挺拔许多,黄花随风簌簌而落,心情也变得格外柔软。山是眉聚峰,水是眼波横,依水而建的城市总有一种婉约妩媚的气质,令人倾慕而放松。

晚饭过后,在宜昌街头散步,依着朋友的推荐,买上一杯郑信记凉虾,清凉甜蜜,再捎上一个萝卜饺子,焦香微辣;吃着小吃,和同行的伙伴谈谈笑笑,一时竟忘了自己身在异乡。

三峡,是宜昌的标志,三日的宜昌之旅,一直都围绕着三峡的主题,游三峡,定要坐船,若有时间,当从宜昌行船至重庆,细品三峡两岸风光,若时间有限,也可像我一样,选择一日游轮——“葛洲坝、三峡大坝、西陵峡”,两坝一峡的主题,也会让你感觉不虚此行。
三峡乘船,总有一种悠然的心情,最初的兴奋过后,便仿佛陷入一种山长水远的悠悠之感,天气不太好,景色打了折扣,然而这份心情,来自自幼对三峡,对长江传说的耳融目染,是一种不知何时已经深入骨髓的浪漫情怀,无数熟悉的诗句从心头泛起又飘落;无数神话传说就诞生在目光难以企及的水面之下、深山之中,此时此刻,只想放下手中的相机,坐在船头,看两岸的长江水和绿色的峭壁,感受自己航行在古典的,水绿色的内陆中国。
在游船上,可以远眺西陵峡口峭壁之上的张飞擂鼓台和至喜亭,此处便是三峡起始点的标记,距此不远,还有三峡名胜景观“三游洞”。第二天,我们乘车来到这些景点游览。和我想象的不同,三游洞并非曲折幽深的溶洞,而是面对下牢溪峭壁之上一处朗阔的石洞,外洞和内洞的交界之处有三根巨大的天生石柱,让我联想到一种天然帐篷的意趣,遥想当年,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位诗人行游西陵峡,那时此处还是草木幽深、山路难行,艰难行进之中,突然发现了这个宽阔又不失优美的天然休憩之所,定然非常兴奋,于是便将自己的这个“独家发现”命名为三游洞,“夷陵峡口明月夜,此处逢君是偶然”,大诗人的偶然之遇,却引来了后世众多文人骚客的拜访,也成就了三游洞千古流传的盛名。
黄昏时分,我漫步在下牢溪大桥,从桥上,也可远观峭壁之上的三游洞,此时游人散尽,溪水静流,我仿佛找回了一点古时的清幽之感,突然发现,三游洞之上小路的尽头,三位景区的工作人员,正坐在那里静静的休憩,此时,突然觉得正是此景应此名,然而,周边无人,同行的旅伴都跑去拍摄峭壁餐厅,心里的情绪无人可以分享,只好独自徘徊了一会,就离去了。

告别三游洞前,我攀上了洞顶的小山,山峰之上,有一座重檐三叠、金瓦朱栏、由“品”字形三亭组合的亭阁,登上阁顶,西陵峡口南津关风光一览无余,此亭名为“至喜”,取至此而喜之意,当年船工们从重庆到宜昌,历经三峡水路之险,至西陵峡口远眺到至喜亭,就表示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行程。欧阳修专门为至喜亭写有《峡州至喜亭》记:“江出峡始漫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这是船工们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历尽千辛万苦,出峡之后心情舒畅的真实描写。
很喜欢“至喜”这个名字,我虽是一路坦途来到宜昌,登上阁顶,但也同样有一种至此而喜的感觉,此喜不是脱离险境的庆幸,而是看到长江浩浩,山水相依,心中的舒畅和喜悦。

我喜欢水,遇水而喜,也喜欢山,山的巍峨,更映衬出水的缠绵。前两日都在水边行走,旅行的最后一天,终于来到大山深处。

在车溪土家族风情旅游区,小伙伴们或是被浓情的苞谷酒灌醉了,或是被土家妹子的山歌唱醉了,而我,却被车溪峡谷两侧巍峨的大山深深吸引。
踏上翠竹掩映的山间小路,心情仿佛也被这山中绿意渲染的沉静,左手边,马蓝花开得正盛,铺展出一片蓝紫色的小瀑布,右手边,黄芩、麦冬……各种野生药材长得泼辣茂盛。快看,这是宜昌橙!”随着导游姑娘的指引,我看到山谷间一棵野生橙树,已经结出小小的深绿色果实。“宜昌橙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柑橘品种,以前当地人都叫野柑子树,现在很多知名的甜橙品种,都是由宜昌橙嫁接培育出来的,别看它的果实不起眼,那么小一颗就可以满足一个人一天所需的维生素c含量呢。”导游姑娘一边说,一边摘下一片橙叶给我,我将橙叶轻轻揉碎,顿时,一股淡淡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偶遇野生宜昌橙,对爱植物的我,也是此行的意外之喜了。
(摄影:@老茂)
山路并不难行,石阶几个盘旋,已经隐约可见我们的目的地,那是一个几乎有半个山高的巨大洞穴,山势洞体巍峨雄壮,不将头仰到极致,都无法观其全景,突然出现在眼前时不由不令人震惊赞叹,这是喀斯特地貌神奇的杰作,很像我去过武隆天坑地缝的奇观,然而武隆早已经人满为患,这“天龙云窟”却隐在车溪人未识。

步入顶天立地般的巨大石门,天龙云窟洞分两层,上为“莲花”,下为“小小水帘”。上洞内莲台奇生,内有深潭,狭者为盆,阔者为池,层层叠叠,一步一升,不知其源,下洞瀑水为帘,石生绿苔,趣致可爱。也许因为并非假日,天龙云窟内只有我们几位游人,在导游姑娘的引领下,顺着水流,向溶洞深处探索,洞内步步生凉,令人暑意全消,原始而神秘的溶洞奇观,令人异常着迷。
天龙云窟内的小小水帘(摄影:@老茂)
http://s5/mw690/001xklrHgy6V9kiJoUs04&690
天龙云窟洞内奇观(摄影:@老茂)

走出天龙云窟,和小伙伴们继续穿行山间,回首望去,碧绿山谷像一只巨大的豆荚,小小的我仿佛是栖靠在它臂弯里的一粒豌豆,旅行路上总在思考,该怎样才能适宜而自然地对待美好?其实,我只想偶尔做一颗碧绿的豌豆,能在山谷碧绿的豆荚里酣睡一场,也就足够了。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