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森能当选MVP吗?
(2009-02-17 14:46:20)
标签:
杂谈 |
分类: 《篮球》专栏 |
在上个月的专栏中,我将陕西东盛队的李·本森评为CBA本赛季前半程最有价值球员(MVP)。在本文截稿前,又是11轮比赛过去,联赛已经进行了3/5,李·本森仍然是我心目中MVP的唯一人选。他的球队战绩显赫:截止到35轮,陕西东盛23胜12负,胜率65.7%,联盟第四的位置稳如泰山;他的数据无可挑剔:场均31.5分19个篮板6.3次助攻2次盖帽,效率值38.2——饿滴神呀(看官,这样的数据,见惯大场面的佟湘玉佟掌柜看了也撑不住啊),竟然比11轮之前又有了进步!至于他的对手……等等,谁是他的对手?威尔斯已经拍拍屁股回美国了;迈克·哈里斯的数据虽然不差,但论全面性和对球队的重要性则远不如本森,而东莞的战绩也是一路下滑;浙江更是不堪,现在名次已经滑落到第11,柯克·施耐德虽然力敌万夫,也只能慨叹明珠投暗;本土球员就更不要提了,王治郅本赛季不知道还能不能上场,巴特尔已然步履蹒跚,广东队步入王朝暮年,虽然依旧势不可挡,但靠的是多年养成的王者气质与分外厚实的轮换阵容,明星球员的作用则在悄然减弱,上赛季还捧得出朱芳雨,今年已经分辨不出南粤之王到底是谁了。
所以,虽然目前赛季还没有结束,但单从篮球的角度看,本赛季常规赛MVP绝对非李·本森莫属。
然而吊诡的是,我现在也可以预言,李·本森,这个三双机器,这个怪兽,这个穿越者(别跟我说你没看过穿越小说),这个联盟第四球队的中流砥柱,这个前杀人犯、前美国高中第一球星——注定和官方决定的本赛季MVP无缘。
理由1:外员MVP和本土MVP,哪个才是真正的常规赛MVP?
本赛季篮协规定,每周评选两个MVP,一个是本土球员,一个是外员。这样的做法避免了外员包办周MVP——看看数据榜就会明白,这一点完全有可能——的尴尬,但却带来了新的难题:常规赛MVP难道也要“双黄蛋”?先不说公信力的问题,这样做无疑会让MVP的含金量大大降低——尤其是对本土MVP而言。
倘若规则不发生改变,仍然根据以往的规定,常规赛MVP将授予获得周MVP次数最多的球员。截至35轮,李·本森获得过两次周MVP,而新疆广汇队中锋巴特尔已经拿到了4次。看来本森是没戏了,但——且不论这条规定有多荒谬(篮协官员的数学难道只学到加法?),也不说巴特尔的周MVP是不是该分几个给本队的外员(艾伦和胡安看来都是隐形人),单是把巴特尔的数据拎出来,就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惭愧无地了。15.8分10个篮板5.2次助攻——这就是CBAMVP的数据?NBA历届MVP中,数据最“寒碜”的也许得算是1969年的维斯·昂赛尔德了,但他那个赛季的场均篮板数达到了惊人的18.2个;素来不以得分见长的比尔·拉塞尔,在拿MVP的5个赛季,场均篮板从来没有低于22个。巴特尔固然全面,但三项主要数据在新疆队都没有任何一项排名第一(得分和助攻不如艾伦,篮板略逊胡安),置之于全联盟就更加平庸,和李·本森相比则每一项皆处在下风——这样的MVP,怎么能服众?
理由2:李·本森是外员
事实上这一个理由就够了。自从1995年CBA创立以来,还从没有一位外员能够获得这项属于球员的最高荣誉。以往可以把原因归之于“四节x人次”政策束缚了外员发挥,但这赛季取消上场时间限制后,外员获得MVP的政策桎梏已经打破,由于能力超群,他们逐渐取代本土球员,成为各支球队的攻防核心,威尔斯是最极端的例子,他一个人就等于整支球队;李·本森在陕西队的地位和威尔斯差相仿佛;施耐德、哈里斯、波特等外员都是各自球队的定海神针。外员已经不再是补丁,他们正在迅速成为和本土球员一样的联赛主干。很多人视此为洪水猛兽,但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这其实是职业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意甲被称为小世界杯,各国外员云集;现在英超号称第一联赛,各球队中唱主角的是外员,英国球员则是绝对的少数派。篮球联盟也一样,NBA的国际球员越来越多,欧洲各国篮球联赛中更是大量使用外员,顶尖球队莫斯科中央陆军,几乎一多半球员都是外员。而这些国家的职业体育水平,看样子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我们需要做的是,加强外员对于CBA的归属感,努力做到“华夷一体”,让CBA比赛更加精彩激烈,而不是把外员当作夜壶,不用的时候就塞到床底下或者干脆一撵了之(嘉伯的遭遇还是比较令人同情的)。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如果还抱残守缺,把外员排除在MVP评选之外,不是逆天下之大不韪,逆世界潮流而动为何?
当初巴特尔因为一句“你牛逼啊!”失去了他应得的MVP奖杯,希望这一次,李·本森不会成为第二个巴特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