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我们同进退

标签:
回忆录教育情感文化杂谈 |
我最早是在2005年和上海大学签订了3年的兼职教授的合同,第一个合同期还是做了不少工作。到了2008年当时还在申请支撑计划立项,周校长让我再续签了3年合同。第二个合同期做的工作就比较少了,除了和张平伟老师等一起写了大学信息化的那本书,我就没做太多的实际工作。2009年以后,上海大学的现代物流中心改由储雪俭教授负责。储老师工作兢兢业业,为人也非常的谦和,但是他主要是做物流园区的硬件设计,包括道路、仓库和装卸设备等。所以同是做物流中心,工作思路却不一样。我跟他一同去跑过物流园区的项目,他讲园区硬件建设,我讲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倒也显得珠联璧合。
不过到了拿到的项目和用人就不一样了, 储老师在华东地区很有影响力,一连拿到了好几个物流园区的建设项目。而他需要的人员主要是土木工程和建筑规划方面的人才,所以我发现我在物流中心里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幸好那时候我主要的精力是放在跟张老师一起写信息化的专著上,也很少上中心去,尽管储老师还专门给我留了一间办公室。
2010年过后,我的第二任聘期也就快要到期了,这时我已经萌生了退意。心想要找一个机会跟周校长好好谈一下这个问题。不记得是2010年底还是2011年初,正好赶到上海大学为方述诚老师做60大寿并召开一个学术讨论会,其实当时方教授还没到60岁,中国人的说法做九不做十吧。我是方教授的老朋友,自然是要来的。学术会议开的很热闹,来了很多的方教授的国内外的朋友,方教授在上海的哥嫂也来参加。晚上的寿宴搞得很隆重,我也讲了话,回忆了我最早带着方老师到各校访问时的一些趣事。总之寿宴的气氛热烈而融洽。在照相的时候,我和周校长坐在了一起,我便跟他说:“哲玮,我的第二个聘期快结束了,现在没太多我的事,我就不想再续聘了。”周校长笑了笑说:“我的校长任期也要到了,我也到岁数了,我们同进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