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我的研究兴趣12.1再次赴美

(2022-03-20 14:16:47)
标签:

回忆录

教育

情感

文化

杂谈

994年秋,我应方述诚和哈杰森的邀请再次访问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这次我的身份是博士后。方教授说,有这个身份对我以后的发展或许有好处。别的地方我没觉得这个身份有什么用,只是在1996年我去日本访问时,对方介绍完我是中国东北大学的教授后,一定要补一句我是美国的博士后。看样子在日本人眼中,美国的博士后比中国的教授信誉度更高。我实在是无语呀!

到了美国自然有管思聪帮我安排一切,我又住进了老头的房子。不过李老头已经不在了,而是他的老婆继续打理这个房子。住了不久我发现天天晚上有黑人半夜在我们房子门前聚会,喝酒唱歌奏乐,几乎通宵达旦。有人投诉了好多次,警察把他们赶走了,不一会儿他们又来了。我实在是没有枪,如果有枪我真想对他们说放几枪。我不是种族主义者,但是黑人真的是非常讨人厌的!惹不起我躲得起,于是我搬到了在Clark Street(职员街)上的一所房子里。这所房子楼上两间住了两个中国女生,楼下两间住两男生,一个台湾人一个我。这里离开麦隆村(Cameron Village)非常近,这是我上次来美国时常去买菜的地方。有老管在,我的生活大大改善,他给我搬来一台大电视,还有各种家用物品。老管有车,每到周末他便带我去超市买菜,隔三差五上他家去大吃一顿,日子过得惬意无比。老管的老婆顾亚萍和儿子管欣我们早已熟识,我在美期间老管的女儿管涓出生了,当时我们都唤她妹妹。和老管一家在一起的日子是我多次访美中最享福的日子。和老朋友在一起真的是一间非常愉快的事!

12.我的研究兴趣12.1再次赴美
   
(老友管思聪一家,2004年华盛顿DC)

方教授在国内访问时做过“半无限规划”的讲座,我当时就想也做这方面的工作,只是一直没有静下心来真正开始做。这次来美国有了时间我就跟方教授说我想做做半无限规划试试,方教授欣然同意了。他说,你来美国还是尽量多参与我们组的讨论,多学点东西,不一定要做出什么来。当然他是一番好意。方教授当时正在讲授“模糊数学规划”这门课,我自然也就去听了这门课。方教授这时已经有很多研究生,他领导了一个研究组,称为“FANGroup”(方组)。每周五上午大家一起学术讨论,首先每个人汇报本周的研究进展,然后有一个主讲人做学术报告,可以讲自己的研究工作,也可以讲读到的文献中的工作。然后大家一起去一家餐馆吃饭,所以那一次5个月的访问期间,我吃过了很多罗利的餐馆,比我上次一年内吃过的多得多。哈杰森那边也有学术报告,我也常去听。有一次听到了一个年轻教师讲“Genetic Algorithms(遗传算法)”,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早先我也听说过遗传算法,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次听了这个学术讲座,我立刻觉得手痒,就想立刻编程序试试。看看到底是怎么个计算效果。

哈杰森让我也参加了他的课题组的活动,但是他的课题组没有方教授的方组那么有规律。估计是老哈的事情太多,总要出去开会谈项目,在家的日子不能固定。当时哈杰森正在做一个家具厂的生产排程的项目,北卡州森林密布,而北卡州大的森林系也是全美有名的。所以北卡州的家具产业也是他们的支柱产业,不过我猜想随着美国的产业空心化,这些家具厂现在也早已搬到中国来了。家具厂提供了详细的主要家具的BOM(物料单),生产设备的种类和能力,我们的问题是在接到若干订单后,如何确定各个订单的交货期(Due-Date)。而排好交货期后客户不满意可以安排加班,还不满意就要安排加急,加急则可以都收钱,那么收多少合适呢?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经反复思考并和哈杰森讨论,我提出了一个“交货期协商器(Due-Date Bargainer概念。当时在这个问题的计算上有难度,我又去找了世界运筹学的著名学者艾玛格瑞比(Elmaghraby,国内曽译为爱尔马拉巴,实在是跟原读音相差甚远。艾玛格瑞比建议我用动态规划的方法,他说这样难以形式化的优化问题动态规划是唯一选择。正好动态规划是我的强项,经过两个月的设计和开发,我成功的用动态规划实现了交货期协商器的原型系统。当客户提交订单后,系统就会根据生产能力产生一个系统给定的交货期,如果客户不满意可以讨价还价(Bargain),系统就安排加班或是加急,一旦加急势必造成其他客户的订单拖期,则拖期损失将作为加急费要求客户支付。这项工作最后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IEEE SMC-Part C》上,而回国后我写了一个中文的简写版发表在《自动化学报》上了。

出于对遗传算法的好奇,我尝试着用遗传算法来计算用半无限规划建模的生产计划问题。 这是我第一次使用遗传算法,果然效果还不错,虽然不能保证达到最优解。但是对于半无限规划这种难度很大的优化问题,遗传算法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论文最后发表在《Computer &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上了。当时还没有网络版的SCI,还是那种大砖头纸质版的SCI,这篇论文是我头一篇进入纸质版SCI的论文。当然后来有了网络版,以前的那些论文都纷纷进入了SCI收录的行列。

去美国5个月,我发表了2篇国际杂志论文,这还远远不是我的全部。回到家后,我根据这次在美国学到的东西,自己开始研究用遗传算法来解模糊线性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种给出多个解供决策者选择的非精确的模糊线性规划的求解方法。我先后写了两篇学术论文,一篇偏重理论,一篇偏重计算。结果这两篇论文分别发表在《Fuzzy Sets and Systems》和《IEEE SMC Part A》上。就是说,我出国5个月加上回家半年发了4SCI。后来我按这个标准要求我的学生,他们出国一年我就会说,目标是发4SCI。不过鲜有人能做到。

这次访美还有一个收获是方教授邀请我和他一起合写一本模糊优化的书,我愉快的同意了。这本书方教授已经写了一个梗概,所有的理论、算例都有了,我只需要补充中文文字就行了。对于写过小说的我来说,写中文自然不是难事。回国后经过跟科学出版社的王春晖编辑联系,很快就把出版计划定下来了。这是书应该是国内第一本模糊优化的书,对这个领域的发展还是有贡献的。书名为《模糊数学与模糊优化》,1997年在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一段时间是我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所有的想法都是我自己去做,自己去写论文,所以那一段时间我发别的第一作者的论文也最多。再后来,课题多了学生也多了,凡事躬亲的时候少了。很多想法都是让学生去做,论文也有学生去写我帮修改,虽然论文更多了,但是大多是学生第一作者,我只是挂名在后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