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第一个863项目
(2022-03-19 11:20:33)
标签:
回忆录教育情感文化杂谈 |
1991年初,我参加沈鼓的项目不久,CIMS主题开始征集国外本领域里的理论跟踪项目。我刚从国外回来,自然就有申请的条件。于是我提出了一个“CIMS中的Push/Pull生产存储控制策略研究”的课题。当时也没有合适的字处理系统,Word当时还没有普及。加上那时工作忙,申请时间紧迫也不允许我去找人打字,于是我就用圆珠笔比较工整的填写了项目申请书。哪知道那只圆珠笔还有点漏油,每一笔的起始处都显得笔画粗,很是不雅观。当时我也没报什么希望,心想试试吧。
又过了好些天,有一天下班之后我刚从沈鼓回家,王梦光老师忽然派人来找我,让我赶快跟她联系。那时我家也没有电话,更别说手机,我赶紧出门找了一个电话给王老师打过去。王老师说:“你赶快买火车票去北京,明天一早赶到清华大学甲所的会议室,参加会议。”原来郑怀远老师正在清华参加CIMS主题的会议,得知我申请的项目已经上会讨论,让我赶紧去参加项目答辩。我匆匆吃了几口饭,便赶到沈阳火车站,幸好还买到了当晚54次的卧铺票。第二天一早我到了北京站,出了站打了一辆出租车便向清华赶去。等我赶到清华甲所,会议已经开始了。不过我到的也不算晚,不久就轮到我介绍我申请的课题的设想和打算,介绍完我便坐在会议室听其他人的介绍。正是在这次会上,我第一次认识了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任守榘教授。任老师原来是CIMS主题的首席专家,这时他刚退下来担任我们管理与决策组的负责人。在此后的日子里任老师对我帮助很大,我打心里感激他。会议结束我又乘夜车回到沈阳。回来见到王老师,我们说起此事总是感叹,要是不是王老师家有电话这个项目或许就拿不到了。
不久863的通知下来了,我成功的拿到了我的863计划的第一个研究项目。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荣誉,学校在公告栏贴出了大喜报。东工自然不止我一个,但我拿到了这个项目就证明了我的科研水平和实力。
我的这个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要研究怎样把MRP-II和JIT结合起来应用到中国的企业中去。这时我已经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我的第一个硕士生就是徐昌国,他如今成了我的学生群中的“大师兄”。参加我这个项目的硕士生还有李莹、陈宪章和胡清河。另外还有杨自厚老师的博士生郝琪,杨老师让我担任郝琪的副导师。他们5个学生都在我的第一个863项目中发挥了各自的作用。除了Push/Pull控制策略之外我们还做了如下工作:
1)MRP-II和JIT的优缺点的对比分析:这项工作实际上是一个文献综述的工作,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综合大量文献的观点又结合中国企业的特点,写了一篇二者比较的综述性论文。这篇论文后来发表在《自动化学报》上,是我和徐昌国共同署名的。
2)对更复杂的制造系统的Push、Pull、或各种Push/Pull混合策略进行仿真研究,确定我们提出的最优的Push/Pull控制策略是最优的。这项工作主要是徐昌国做的。我记得1991年的冬天非常的冷,我们机房的暖气已经冻坏了,徐昌国每天晚上冒着严寒在那里上机。当时他刚开始用C语言,遇到好多问题,当时C语言刚开始在国内使用会的人很少。最后他终于摸索除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仿真效果。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后来发表在在国际杂志《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和《信息与控制》上。
3)用JIT的思想改进MRP-II的生产计划方法:这方面我们提出了提前-拖期生产计划的方法,郝琪和李莹都参加了这项工作。我认为这是我的一项创新性的工作,我将在下一节展开写。
4)开发一个实验性的Push/Pull仿真软件系统,这对我来说是最难得一项工作,因为这虽然是个实验性的仿真系统,要做的好看还是不容易的。我让陈宪章做这项工作,陈宪章人是不错但是做软件开发工作能力一般,所以他费了好大劲做出来的东西还是差强人意。不过反正不是真的实用的系统,用来做项目检查交差还是足够了。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后来发表在《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和当时863计划的刊物《高技术通讯》上了。
我们的这个863项目完成的非常的好,每年小组检查时,我一边汇报我们的工作一边把我们发表的论文抽印本分发给其他参会人员。这在当时其他组几乎都没有国际杂志论文,我们一下子“显了大眼”了。当时863的口号是“顶天立地”,而“顶天”的评判标准就是国际杂志论文。“立地”的标准是企业应用,为了找到合适的企业应用背景,我先后跑了沈阳电机厂和一汽齿轮厂。 沈阳电机厂为我们提供了Push/Pull仿真系统的生产线背景。而一汽齿轮厂则是采用看板系统的国内企业的典型。在一次会议上我偶然认识了鞍钢冷轧厂的小张(可惜他的名字我忘记了),我告诉他按他们厂的情况应该考虑采用Push/Pull控制策略。没想到我的建议引起了他们穆厂长的重视,最后真的在他们厂试用Push/Pull策略,他们称之为“P&P”策略。自然等到他们应用时我的项目早已结题,也没给我的项目加上分。然而这也应该有我的第一个863项目的一份功劳。
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胡清河来我的组比较晚我就让他跟我一起参加沈鼓项目的设计工作。正好计算机系王光兴老师的学生张爽也在沈鼓参加工作。有一天胡清河对我说,他想去北京查资料,因为张爽要去他想陪张爽一起去。从小胡腼腆的笑容中我猜到是怎么回事,便欣然同意了。若干年后,小胡和张爽结婚了,用小胡的话说,我是他俩实际上的“红娘”。不过我可没做过任何“穿针引线”的工作,只是给小胡创造了一个接近张爽的机会而已。其实我想即使没有我提供的这个机会,小胡也一样能追上张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