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欧洲 |
绿皮的木质车厢载着乘客,在山林间穿梭前行,机车头冒着黑烟。它一会儿吃力地爬着坡,一会儿又一头扎进黑洞洞的隧道。轮子碰撞铁轨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斥着耳膜,进山洞时便把所有的声音淹没。乘客们偶尔轻声低语,但更多的时候把目光望向车窗外,或许他们并不在意山间的风景有多漂亮,而是在享受着蒸汽机车的怀旧感。
习惯了高速动车的人,肯定很难忍受这种龟速的机车。但如果是在风景秀丽的地方,行程短一点,再来段不俗的历史或故事,比如日本京都的嵯峨野小火车、箱根的山地火车、斯里兰卡康提的山地火车、越南大叻的小火车,你会发现来此打卡还是蛮值得的。说不定坐着坐着,你就变成不折不扣的机车迷了呢。
很难想象,这样简陋、颤颤巍巍的老式机车,在一个世纪前,竟是穿越几个国家的国际列车。这条铁路建于1921年,从贝尔格莱德通往波黑的萨拉热窝,再到杜布罗夫尼克,是当年穿越巴尔干的大动脉。现在仅存的这段8字型铁路只是其中一部分,经过改造后成为欧洲最具吸引力的博物馆式旅游铁路,每年都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过把瘾。往年小火车只在4到10月间运营,但今年已是十一月初,仍在照常运营,看来要等到入冬下雪后才会停运了。
去看萨尔干8号铁路,最好的方式是自驾。如果坐公交车,必须先到Mokra Gora小镇,再徒步几分钟到火车站。小火车每天只有两趟,上午10:30和下午1:30各一趟,这就必须提前出发,尽可能把时间留的充裕一点。我就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虽然没有耽误下午的小火车,但回来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冬天+雨季的塞尔维亚,我太难了
乌日策小城建在山间的一块谷地上,房子像积木一样层叠而上,被当地华人称为“塞尔维亚的重庆”。但困扰我的不是上下坡,而是极其不便的公交系统和绵绵不休的雨水,这两样加起来足以毁掉你所有的美好计划。
前一夜,我坐了从波黑莫斯塔尔到乌日策的班车,路程不过200公里,山路本来就开不快,加上要出境再入境,每站必停,竟然开了七八个小时。最要命的是凌晨3点多到乌日策,司机把我一个人扔在高速路口,靠着导航才找到车站。因为没有预订,附近的旅馆早已关门打烊,也没有值班人员,只能摸进车站的候车厅里混到天亮。
旅行中如何算好时间、做好行程的衔接本来就颇费功夫。塞尔维亚南部的城镇之间班车车次少,发车也不准时,加上已经入冬,天黑得早,往往一天之内只能去一个地方。就在我进入塞尔维亚的第二天,整个国家开启了雨季模式,从北部的苏博蒂察、贝城到南部山区,都是阴雨连绵,整个山间都笼罩着飘飘的仙气,这种鬼天气想靠公交车或徒搭去南部山里的几个小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来之前雄心勃勃,想一口气把塞尔维亚逛个遍,结果却被现实击得粉碎,连计划中的重点~河中小屋也不得不放弃。
乌日策本身没有什么看点,只能算一个中转站。不过它的周边有不少值得一去的地方,比如木头城、Uvac大峡谷、河中小屋、塔拉国家公园等,夏季还有更多的户外游玩项目。这些景点分散在周边的不同方向,非自驾无以到达,仅有南部的兹拉蒂博尔和乌日策之间有频繁的公交,这也是我唯一的选择了。
冬季的兹拉蒂博尔,生意和天气一样惨淡。车站外几家旅行社早已关门大吉,只留下夏天的活动海报在风中瑟瑟发抖。冒着细雨在小镇中闲晃,几乎看不到一个游客,却路过了两家规模不小的中餐馆,可以想见夏天的热闹程度。镇上遍布着各种风格的度假小屋,湖边还有一家超大规模的度假酒店,优雅的别墅、清新的环境,分明就是“英伦小镇”的感觉。加上塞尔维亚的消费水平低,难怪这里会成为欧洲人度假的天堂。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P19
P20
P21
P22
P23
P24
P25
P26
P27
P28
P29
P30
P31
P32
P33
P34
P35
P36
P37
P38
P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