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法罕:复活的一千零一夜

分类: 中东 |
伊斯法罕在波斯语里意为“军队驻扎地”,有“半个天下”的盛誉。它始建于阿契美尼德王朝,是伊朗史上最伟大的王朝—萨法维王朝的首都,曾是南线丝绸之路的重镇,被誉为中东的佛罗伦萨,也是伊朗第三大城市,与我国的西安是友好城市。
为了去途中的千年古村~奥比扬内村和神秘的核基地(国内关于伊朗的新闻几乎都跟它有关),我们特地租车,绕道先去了这两个地方。卡尚的司机只送我们到纳坦兹,然后在这里换车,由伊斯法罕上来的司机继续完成接力。由于事先没有讲好和沟通上的误解,导致后来付费上的麻烦,这是后话。
天色慢慢昏暗下来,沙漠中单调的颜色渐渐丰富起来,大道旁的路灯亮起,已经逼近城市了。我打开谷歌地图,看着屏幕上的小点由伊斯法罕外围的北部,一直插到南部的边缘,然后再拐头北上,驶入城市的中心,绕了一个大圈。为什么要这样开,我猜想是为了避开晚高峰的车流,而且因为价格是讲好的,司机没有必要绕路。这一段距离足足开了十几分钟,速度还相当快,可见伊斯法罕自称“半天下”还是有底气的。
今天恰逢周末,到处车水马龙,惯常的疾驰和拥堵,感觉比德黑兰都要繁忙。在过了无数的天桥和高架,感觉穿越了整座城市之后,车子终于在一座天桥的附近停下。夜色中,一个体态肥胖的妇女边打电话,边向我们走来。她讲话爽朗,落落大方,一把就抢过我们的大背包,显然见惯了背包客。这是上一家民宿主人推荐的伊斯法罕的宿主Alavi女士。
Alavi家位于一条巷子中,两层的独立小楼,还有一个小院子。为了把二楼独立出来,在院里靠墙的地方做了楼梯,就可以从外面出入,而不干扰到主人的生活。民宿在伊朗是新事物,因为制裁的缘故,Agoda和缤客都用不了,自然连Airbnb也被禁掉,只能靠最新的旅行攻略,或在伊朗国内网上预订。后来我们看到外国游客在网上打印的最新LP,里面的资料可靠度几乎是百分百,相当方便。想到我们辛辛苦苦背着的大砖头LP,既笨重又不实用,实在是鸡肋。
放下背包,当务之急是去采购。Alavi开车送我们去附近的超市。大概是因为晚上,超市里生鲜的部分少的可怜,蔬菜大部分都不新鲜。勉强买了点,回去下了点面囫囵吞下。即使这样,Alavi姐姐和她上高中的女儿还是兴致很高地跑过来品尝,他们用筷子的姿势惹得我们开心大笑。其实,这不是他们第一次接待中国人,厨房桌子上方的墙上,贴着世界各国背包客和主人的合影,其中就有香港人。
早餐是在院子里的炕上吃的,炕上铺了地毯,中间摆着一张方桌,摆满了烤饼和水果,最好吃的当然还是椰枣,算是伊朗传统风味的早餐了。客人和主人一样,背靠炕沿,盘着腿,大家面对面,有一种亲密而融洽的氛围。这样的交谈自然也很平等和自由,背包客对伊朗的好奇可以在这里得到很好的满足。
离我们住的地方不远,有一个亚美尼亚区,这里的亚美尼亚人是从伊朗西北与亚美尼亚边境交界处的一个小镇Jolfa迁移过来的。亚美尼亚属于东正教文化,小区里的建筑风格当然也偏西式,有名的Herems甜品店就在其中,赫尔姆斯是希腊神话里的神灵。来到这里的重点当然是凡克主教堂St.Joseph of Arimathea Church,它融合了基督文化和伊斯兰建筑风格,内部装潢华丽,里面有一副展示启示录的大型壁画。
在教堂门口,我们又一次见识了伊朗人的热情。一个帅气的小伙跑到我们面前,主动介绍教堂的历史,他还能说蛮不错的中文,说是向中国朋友学的。他很诚恳地邀请我们进入他的店铺,奉上甜甜的薄荷茶,然后开始展示他家的地毯。大概他只是把我们当做那些对波斯地毯慕名已久、一掷千金的豪客了。
穿过亚美尼亚街区,向着扎因达德河边走去,一路上有不少年代久远的老建筑,还有墙上画的波斯传统民俗画,街心公园里有展示传统手工艺的雕塑,看来伊朗人还是蛮珍视自己的民族传统。走到河边,远远就看到33孔桥横跨在扎因达德河上,河的北岸是老城,南岸是发展迅速的新城。
33孔桥是最具代表性的两层结构砖石古桥,起到大坝的作用。可惜现在河水枯干,没有流水,更没有倒影,桥本身也显得黄不拉叽的,没有一点生气。但到了夜晚,这里就成了年轻人谈恋爱的圣地,或弹乐器,或唱歌,或干脆什么也不做,只要躺在恋人怀里,听着恋人的喃喃低语,大概就是人间最美的时节。
在Alavi家住了两个晚上,感觉性价比并不高。为了更好地体验这座城市,游玩方便,决定今日搬到城北。Alavi用伊朗的打车软件Snapp帮我们叫了车,车价竟然比我们自己拦出租便宜将近一半。后来我们在埃及、约旦等国家用Careem打车,也都是便宜到不可思议。最便宜的一次,是从亚历山大的海边打车到火车站,竟然不跳表,只要10埃磅,合人民币三四块。网络时代,世界确实扁平化了,让迢迢万里之外的我们也能享受到国民待遇,这也是全球化的好处吧。
这一次我们搬到Amir Kabir Hostel,一家在背包客里很有名的旅馆。四人间60刀,每人15刀包早餐,房间隔音差,空间也很小,摆下四张床已经没有放脚的余地了。墙壁上凿了高高的透气窗,阳光能直接射到床上,虽然已是九月中旬,中午时分依然热得无法入睡。这一带靠近伊玛目广场,周围聚集了众多的廉价旅馆,但普遍性价比不高。作为背包客,住在这里的好处是能容易得到旅游资讯和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
伊玛目广场建于1602年萨法维王朝时期,面积8.4万平方米,据说是仅次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全球第二大广场。广场上有四处著名景点:大巴扎、伊玛目清真寺、四十柱宫和阿里卡普宫,俨然成为伊斯法罕的中心。
伊朗人喜欢带上毯子、煤气炉、水烟壶和食物,全家人一起出去野餐。伊朗人的热情好客是出了名的,热度堪比灼热干燥的天气。广场上坐满了来此吹风野餐的当地人,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邀请你一起加入。把素昧平生的异乡客邀请到家,待以真诚的笑容和亲切的问候,这不是我们已经久违的淳朴古风吗? 曾经以为伊朗全国上下苦大仇深,对外国人肯定都是虎视眈眈,警惕有加。来了方知如果单看新闻,你只会得到完全被扭曲的印象。伊朗被妖魔化、被误解的程度,让我想到了特朗普说的美国新闻从来不说真话,他们有的只是所谓政治正确的新闻和报道。
中午按着LP的指引,穿街走巷,摸到了一家无论在哪个APP里都排名前三的餐厅。我们定定地站在门口足有一两分钟,不敢确定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地方。它是由波斯传统浴室改成的高档餐厅,主营伊朗传统菜。在这里用餐有土豪的感觉,充满了仪式感,眼睛和胃一起加餐。
下午,按照顺序先去了四十柱王宫。这是萨法维王朝最重要的王宫之一,所谓四十根柱子由20根柱子和水中的倒影组成。从栅栏里看到里面围着脚手架,显然还在维修,兴趣顿减,于是放弃,直接去今天的重头戏~谢赫洛特芙拉清真寺。
谢赫洛特芙拉清真寺Sheikh Lotfolah Mosque是新版LP封面的清真寺,代表了伊斯兰最精湛的艺术水准。该寺有两大特色:没有庭院和宣礼塔,穹顶外部颜色会随光线变化,傍晚会变成粉红色。通过简陋的木门、神秘的廊道,拐了几道弯,一下子到了主殿,那种感觉就像置身于瑰丽的宝石殿。顺着窗户斜射进来的阳光温和柔软,繁复的穹顶、精美的图案、堪称完美的造型。怎么也看不完、怎么也拍不完。我仰着脖子,呆呆地看了一个小时。是我小时候万花筒看得太少了,还是在这里遇上了传说中的小昭?
清真寺对面就是阿里卡普宫,是阿巴斯大帝的寝宫,也是招待外宾及欣赏马球的地方。楼顶18根柱子的大型观景台,可以看到伊玛目广场的每个角落,过去这里可是皇室的马球场。宫殿本身平淡无奇,除了惯有的图形繁复的天花穹顶,这里最具特色的是三楼音乐厅,其独特的镂空雕刻造型仍被现代音乐厅沿用。这位阿巴斯大帝在几百年前就有私人KTV,看来也是一个标准的音乐发烧友了。
伊朗的每座城市都有聚礼清真寺,伊斯法罕的这座有800多年的历史,由四座不同时代和风格的清真寺组成,被称为伊朗最大、最富历史内涵的清真寺复合体,集中体现了伊斯兰宗教建筑的演变。从清真寺出来,钻入小巷子,很快就迷失在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里,这就是伊朗每座城市都有的大巴扎。这种古老的巴扎,既有中世纪的神秘厚重,又充满了市井的烟火气。伊斯法罕的大巴扎是中东最大最古老的,纪念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最高。相比之下,德黑兰的巴扎只等同于服装鞋帽批发市场。在巴扎里逛累了,随意钻进附近的传统茶室,喝一杯藏红花茶,或者混进古老的水烟馆,学那些不知年岁几何的老者吞云吐雾。在缭绕的烟雾里,一千零一夜的神话就仿佛复活了一般。

P2 吸睛无数的双包胎

P3

P4 今夜星光灿烂,请到伊朗浪漫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P13 如今的伊玛目广场变身巨大的喷水池,据说是仅次于天安门的第二大广场。

P14 即来则安之,杀一盘国际象棋吧

P15

P16 夜晚的三十三孔桥是伊斯法罕人的恋爱圣地,弹着吉他,和着流水声...

P17

P18 进入大殿必须经过幽深的长廊

P19

P20

P21

P22

P23

P24 由传统浴室改成的波斯餐厅

P25

P26

P27

P28

P29

P30

P31

P32 阿巴斯大帝在几百年前就有的私人KTV

P33

P34

P35

P36

P37

P38

P39

P40

P41

P42

P43

P44

P45

P46

P47

P48

P49

P50

P51 里面的收藏可谓琳琅满目 无奇不有

P52

P53

P54

P55

P56

P57

P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