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庄故事:徽州应无梦

(2015-12-06 12:30:54)
标签:

徽州

胡适

上庄

棋盘村

石家村

分类: 走遍中国

上庄故事:徽州应无梦

       托高铁的福,我们早上八点从家里出发,中午就到了安徽绩溪,再换公交车一个小时到了上庄镇,无论是高铁、公车、还是入住酒店,那轻车熟路的感觉就仿佛从未远离家门,而只是从城里回了一趟乡下的老家。

实际上,直到列车进入江西地界,我才把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告知同伴,在此之前,估计没有一个人知道上庄这个地方,也不懂得到那边去看什么。我自己也是在上庄和龙川之间犹疑了半天,才最终做了去上庄的决定的。在我的权衡中,一个封建王朝的巡抚(胡宗宪)所能做的微乎其微,他留下的无非是一些英雄气短的无奈故事,他的故事属于过去时;而胡适不仅仅有儿女情长的传说,他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的遭际和命运深深烙着乡愁的印记,更隐含了时代的启示,理当属于未来时。

我们在村口的胡开文纪念馆碰上了胡适纪念馆的看门人兼讲解员,其时已经近五点,天阴沉沉,还下着不小的冷雨。雨雾惨淡的季节,能逮到几个游客是不容易的,她着急地催促我们抓紧买门票,如果不参观,她就要下班回家了。其实我对里面的摆设和故事已了解得差不多,看与不看都在两可之间。我想她关心的只是多卖几张门票而已,就从她这种急促的不太耐烦的态度,我已经兴味索然。况且我估计她懂的不会比我多,大概只会给我讲胡适小时候被妈妈揍屁股的故事吧。等到她走了挺长时间之后,我才突然想起忘了问她:“你看过胡适的《四十自述》吗?”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是蒋介石给胡适的盖棺论定,也是所有知识分子处于时代变迁中不可脱逃的矛盾与纠结。只不过胡适之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已俨然超越了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也超越了自己所处的国度和时代,成为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我们踏着绵绵细雨,沿着村中的指示牌,试图去追随先贤的足迹。但上庄其实已没有多少古村的印迹,老徽派民居没剩几座,连村道都大多水泥化,胡铁花故居和胡开文墨厂也是闭门谢客。村中一处破败的老房子门楣上有四个题字“竦峰在望”,似乎颇有先见之明地暗示我们:斯人已去,惟仰望而已。

上庄村固然让人失望,但仅有几里之遥的石家村又给我们以弥补。石家村还有一个更通俗响亮的名字~棋盘村,因其房舍、巷道、水塘、小溪构成纵横有序的棋盘式村庄,其故事来源于当年石守信和赵匡胤的棋友传说。我们走过村口的石板桥,经过魁星阁,走入悠长纵横的巷道深处,细细的雨丝从马头墙上霏霏而下,湿滑的石板反射着岁月的冷光,巷道里回响的只有自己笃笃的脚步声。在那一刻,真切地期望有一个打着油纸伞的花一般的女子打眼前走过,给自己留下诗一般的湿润记忆。

棋盘村仿佛被游客遗忘,没有一点商业氛围,偌大的古建年久失修,有的只剩下遗址。整个村庄就我们几个端着长枪短炮的鬼子在游荡,看到的村民不比我们这伙人多,看到我们也是安之若素,如果我们不主动问候,他们也绝不会过来搭腔。村中那座保存最完整、雕刻最精美的的思永堂里,依然住着一位孤独的老人。堂中摆设凌乱,物品杂陈,但仍然掩盖不住昔日的大家风范。和老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着,一个想法突然就冒了出来:在这里住上一晚,做一个无梦的徽州人该有多好啊!上庄故事:徽州应无梦
P1 制墨大师胡开文的故居


上庄故事:徽州应无梦
P2  上庄雨巷


上庄故事:徽州应无梦
P3  竦峰在望


上庄故事:徽州应无梦
P4  回娘家


上庄故事:徽州应无梦
P5


上庄故事:徽州应无梦
P6


上庄故事:徽州应无梦
P7


上庄故事:徽州应无梦
P8 胡开文墨厂


上庄故事:徽州应无梦
P9  石家村口的石桥
上庄故事:徽州应无梦
P10


上庄故事:徽州应无梦
P11  桥头立着的魁星阁


上庄故事:徽州应无梦
P12  印墩,按石氏祖先石守信的帅印扩筑而成


上庄故事:徽州应无梦
P13


上庄故事:徽州应无梦
P14


上庄故事:徽州应无梦
P15 徽州人的宗祠~叙伦堂,只不过这座仅存遗址


上庄故事:徽州应无梦
P16


上庄故事:徽州应无梦
P17


上庄故事:徽州应无梦
P18


上庄故事:徽州应无梦
P19


上庄故事:徽州应无梦
P20 思永堂


上庄故事:徽州应无梦
P21


上庄故事:徽州应无梦
P22


上庄故事:徽州应无梦
P23


上庄故事:徽州应无梦
P24 石家村村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