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渔网的沉思

标签:
南印度科钦中国渔网喀拉拉邦海洋文明郑和下西洋 |
分类: 印度 |
科钦的中国渔网已经在此站立了六百年。中国海洋文明的先驱者郑和七下西洋(所谓“西洋”其实是南亚),他所带领的船队就是以南亚次大陆的古里为大本营,古里就是南印的卡利卡特,后来因为发洪水,中国人被迫搬到科钦,科钦的英文名称Cochin就是“小中国”的意思。那时正是中国航海能力最强盛的时代,只不过郑和带来的是平等贸易和来自天朝的和平愿望。郑和死后半个世纪,葡萄牙人达伽马踩着他的脚印来了,不过这次达伽马带来的可不仅仅是贸易,更多的是殖民和掠夺。达伽马之发现南亚,第一次沟通了欧亚之间的海上通道,和哥伦布一样促成了地理大发现,此后中国开始实施“海禁”,闭关锁国、踟蹰不前,而欧洲则乘风破浪,完成了工业革命,很快进入了近代化。
对于科钦渔民来说,这些长达百米、颇为壮观的渔网阵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许多渔网和木架已经破败到不堪使用。不过,仍有不少人以此为业,依然守候在渔网旁。在中间的几架渔网上面,可以拍到最美的黄昏渔网,不过想要过去拍照,对不起,请交买路钱。收钱的人当然是渔网的主人——渔夫,一样是工作,只不过他工作的对象从以前的捕鱼变成了现在的“捕人”。
宽阔的海面上,不时有机动鱼船突突驶过,船上的人总能发现几个岸上的熟人,于是便互相挥手致意,吼上几句。更远的海面上,冒着浓烟的货轮缓缓驶出港口,随着一声长长的的汽笛,一艘大型的军舰从海外驶进入港水道,当它和货轮对开而过的时候,舰上的士兵和炮台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更远处的一个海岛上,LNG的码头、管道和巨无霸铁罐在黄昏的薄雾中巍然矗立。
我的家乡有一个小村子,原来就是生产渔网的专业村,随着需求的变化,现在都已改成生产建设用的安全网,以适应了大建设的年代。可以预见的是,将来随着大破大拆运动的结束,安全网行业也会渐渐萎缩,至于那时要生产什么网,我想谁也不会知道。我所知道的是,时光已经流逝了六百年,渔网早已成为一种过时的技术,注定要成为明日黄花,我们却还在为这一发明沾沾自喜。渔网技术曾给南亚人带来了渔业的繁荣,然而那繁荣和明朝的海洋辉煌一样短暂,早已被埋葬在历史的尘烟之中,就像中国的四大发明一样,不能为中国人带来持续的福祉,而是走向连绵不断的衰落与败亡。
科钦的标志是中国渔网,而中国渔网的破败何尝不是一个时代交替的象征,日升月落的标志?中国渔网再辉煌,不过是一个帝国黄昏的记忆;游客对渔网的钟情,也只不过是无奈的乡愁罢了。
P1 站在这里,颇有有一种“沉船侧畔千帆过”的感慨。
P8 喵星人盯着鱼,不知更多的是渴望还是哀怨?
P9 我的晚餐:鲳鱼
P10 两个渔夫辛苦半天的收获
P11 这时最高兴的大概是鹭鸟了
P12 科钦港货运码头
P13 作业中的渔网
P14
P15 来往于Vypin岛的渡轮
P16 渔网之外是万吨级巨轮
P17 LNG码头和气罐
P18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P19
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