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曼德勒:看千名和尚共进午餐

(2010-10-02 11:13:59)
标签:

缅甸

小乘佛教

千人和尚庙

曼德勒

旅游

分类: 东南亚

曼德勒:看千名和尚共进午餐

 

因为附近还有世界上最长的柚木爱情桥—乌本桥,加上千人和尚庙本身也是旅游团必到的一个点。所以不到十点,旅游车就络绎不绝从各处赶来,游客渐聚渐多。在佛教场所,大家都格外注意轻声低语,所以人气鼎沸,却不觉其吵闹。庙方对游客的围观已经习以为常,只是在各醒目位置贴上标语,告示一些参观中的注意事项。

 

十点一刻,三三两两的和尚从房前屋后冒出来,并在各个路口集合,排成不甚整齐的队形,等待最后的钟声。他们全部赤着脚,走步从容,从不大声喧哗,或表情夸张,一切都显得安静有序。很难想象这么多的和尚齐聚一齐,却能保持如此的安静。

十点半,钟声敲响,所有的和尚从各个路口汇入主道上的队伍,并分成两队,鱼贯进入餐厅。今天刚好有布施活动,饭菜水果全部由施主提供。在院子里排开布施的桌子和饭桶,由施主家人为和尚们舀饭,递水果。同时还有几个西方女游客穿着缅甸传统服装—特敏,在帮助施饭。

 

每个托钵里只舀一点干饭,加两个香蕉;汤放在饭堂的大桶里,可以自己去打。缅餐有许多配料,包括咖哩,辣椒,和各种说不上来的酱料,都放在桌上。不过根据身份级别不同,配餐及佐料的品种数量会有很大差异。

年长的和尚只顾低头用餐,心无旁骛,只偶尔和邻座交谈几句,所以很快就用完餐,起身收拾干净离开。年纪较小的小沙门穿着白色的僧袍,边吃饭边和同伴轻声嬉笑,还不时被身边的动静所吸引,一副稚气未脱的样子。

快到十一点,偌大的两个饭堂里已经没有几个人了。估算一下,整个用餐时间差不多半个小时。

 

资料:MahaGandayon Kyaung Monastery马哈根德昂伽江僧院,俗称千人和尚庙,是全缅甸最大的僧院,实际上是一所佛学院。各地的和尚到这里学习4年之后,再回到不同地方,就可以教佛学了。

缅甸僧侣是小乘佛教信徒,奉行佛陀时代“过午不食”和“托缽乞食”,一天只吃早、中餐。第一餐固定时间是早上4点,第二餐则必须拿着缽沿街化缘。由于小乘佛教并不规定必须素食,可以吃肉。所以,供养者供养什么就接受什么,化缘到什么就吃什么,葷素不忌,并在规定时间之前回到庙里吃完,接下来的时间,就只能喝水了。

曼德勒:看千名和尚共进午餐
在庙里挣活的母子二人。母亲将儿子打扮得花枝招展,儿子却不领情,一直眉头紧蹙,哭啼不停。直到

母亲用奶水安慰,这才安静下来。母亲对客人的施舍不讨不要,多少随意,颇有和尚求布施的风格,没有

一点乞讨的可怜样。


曼德勒:看千名和尚共进午餐
左手搭格子餐布,坐垫披在肩上,双手托钵,这是和尚集体进餐的标准装。


曼德勒:看千名和尚共进午餐
等待午餐的钟声,似乎陷入沉思。


曼德勒:看千名和尚共进午餐

曼德勒:看千名和尚共进午餐
布施的行列以女性为主,都穿着缅甸传统服装,表情恭敬。


曼德勒:看千名和尚共进午餐  
长长的队伍行进有序,悄然无声。和尚从各个路口并入大队伍,犹如支流之汇入主河道。


曼德勒:看千名和尚共进午餐

曼德勒:看千名和尚共进午餐
一样是等待,表情却个个不一,而且都很酷。一千个和尚,就有一千种表情。


曼德勒:看千名和尚共进午餐
轻松的微笑,在肃穆的队伍中尤为难得,大概是分享到什么开心的事情吧。


曼德勒:看千名和尚共进午餐

布施队伍不分男女,缅外,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上前施饭,递香蕉。一念之差,举手之间,就这么简单。

 
曼德勒:看千名和尚共进午餐
饭堂里最高级别的餐桌,琳琅满目地摆了足足十几道菜。偌大的餐桌,只有这两人就座,我们戏称这是

“院长和书记”的餐桌。佛教中分级制度也是十分鲜明严格的。


曼德勒:看千名和尚共进午餐
靠近“院长书记桌”的台子上摆了不少菜,看似是给中层僧侣取用的。


曼德勒:看千名和尚共进午餐
普通和尚的餐桌,东西明显少了,吃的速度当然也就快了。


曼德勒:看千名和尚共进午餐
集体用餐,体会一粒饭一匙汤都来之不易。


曼德勒:看千名和尚共进午餐
小和尚的专用席位


曼德勒:看千名和尚共进午餐
稚气未脱的孩子们显然没有老僧侣们的定力,一边吃饭,一边说笑打闹,还不时打量来往穿梭的游客。


曼德勒:看千名和尚共进午餐
饭堂外走廊里也摆满了餐桌,因为有书柜在,更添了书香气息。


曼德勒:看千名和尚共进午餐
饭堂外喝水的地方


曼德勒:看千名和尚共进午餐
四年的佛学院生活,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不知会不会对这样单调的饭菜心生厌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