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之跟着古籍学美食

(2013-09-11 12:39:35)
标签:

美食

文化

分类: 相依相伴之快手美食

饮食之道,包含生命的智慧,也蕴含文化的精神,中国古代食文化典籍,有“农业百科全书”,北魏时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有〈东京梦华录〉,有元朝太医忽思慧的食疗营养学著作〈饮膳正要〉,清代才子李渔的古代生活艺术著作〈闲情偶寄〉,和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饮食文化著作〈随园食单〉。


最爱清才子袁枚,爱他为官清正为民,更爱他真性情,最先选读的是他的《随园食单》,有美食总结精妙,更有学问处事之道。《随园食单》中说,袁枚请了一位私厨王小余,小余干活一丝不苟,对他的过分霸气,袁枚初时不以为然,但事实证明从此厨房变化一新,袁枚很受启发,总结道:“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人性下愚,虽孔孟教之天益也,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又说,凡事不宜苟且,而饮食尤甚,如对厨者一日不加赏罚,则一日偷懒耍滑。”厨艺是如此,有时偷懒,糊涂乱做,做出来的料理不好吃也不好看,管理亦如此,不立规矩,不成方圆,人都有惰性,既要人性化管理,又要严明纪律。 

学问饮食:“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

管理:“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

食材:“贪贵物之名,夸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豆腐得味,远胜燕窝”,“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物有本性,不可穿凿为之”。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大抵一席佳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办之功居其四。

厨艺:“厨者之作料,如妇人之衣服首饰也。味太浓重者,只宜独用,不可搭配。熟物之法,最重火候。有须武火者,煎炒是也,火弱则物疲矣。有须文火者,煨煮是也,火猛则物枯矣。”

论茶:“欲治好茶,先藏好水。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然入贡尚不能多,况民间乎?其次,莫如龙井。清明前者,号“莲心”,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雨前最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游武夷山时品武夷茶:“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

 

食疗与药膳。

食物时空情绪都是药亦为补,需遵循宇宙自然规律达到平衡,笔记《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饮膳正要》、《汤头歌诀》。

《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周礼》中说,“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

中国饮食讲究五味调和,甘味生于百谷,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以阴治阳,以阳治阴,对各种偏方需分清体质,切不可反了,食疗药膳皆然。阴:寒凉的、暗淡的、静止的,向下的。阳:向上的,阳光的、好动的,活泼的。夏日阳气生发,个人遗传五行环境不同,补益需分清阴阳,对別人是补可能对咱是毒,对满天飞的各色养生偏方,切不可断章取义盲目取用。夏日阳气升发,是阳虚者补益佳时。南瓜洋葱葵香菜韭菜,牛羊鸡肉炒洋葱或炖肉桂当归党参补阳,老鸭虫草花西洋参滋阴。


生活的艺术。《雅舍小品》、《生活的艺术》、《闲情偶寄》


粱实秋《雅舍小品》,富有文趣之美和知识分子的品味,平谈中蕴藏艺术魅力。

说酒,文明多一点的民族,对酒便比较节制些,中国人吃酒之雍容优闲的态度,是几千年陶炼出来的结果。

烹调,有艺术又有科学,要天才还要经验,能达到艺术境界,必须有高度文化做背景,蔚为大家者不可多得,一旦凋谢便广陵散矣。

美食,鸡鸭鱼肉自是正味,青菜豆腐亦有其香,何必龙旰凤髓方得快意。

食谱,一种是文人雅士之闲情偶寄,写饮食之妙。另一种专供家庭参考,详细说明。狮子头,七分瘦三分肥猪肉切细丁,加葱汁姜汁盐和虾仁荸荠香蕈细丁调匀,芡粉抹在于掌上,捏成丸子,下油锅炸,置碗中大火蒸一个钟头以上,其嫩有如豆腐。


清李渔《闲情偶寄》。倡导清俭的生活方式,于平淡中营造生活艺术,对现代人颇有启发。

“饮馔部”,文字清新,内容典雅,于俭约中求饮食的精美,在平淡处得生活之乐趣,描绘了艺术化的生活理想。

李渔在书中说,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也,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进自然也。

食之养人,全赖五谷。米用几何,则水用几何,宜有一定之度数。粥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

 

苏轼诗道,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陆游诗曰,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粥始于黄帝,小麦制粉和糕饼最早见于汉代。至于笋之一物,则断宜在山林,此蔬簧食中第一品也。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制鱼良法,能使鲜肥迸出,莫妙于蒸,急火蒸至极熟,鲜味尽在鱼中。虾为荤食之必需,以焯虾之汤,和入诸品,则物物皆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