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篇--读老子的<道德经>

(2007-03-16 22:43:03)
分类: 读书观影与幸福感悟
读书篇--读老子的<道德经> 
  现在的心情,很适合读<道德经>,不一定做专业的研读.我想现代人读书,更多的是为增长知识,或有所启发,或有所领悟,或找到快乐,或消磨时光,不必咬文嚼字.
转贴:
读书是一种探究学问的好方法,尤其研读老子的《道德经》,更需一种清静的心态。老子与孔子不同,孔子一生竭力推崇“为学”“有为”,《论语》的开篇即《学而》篇,首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子张》篇中又强调“仕而忧则学,学而忧则仕。”在《为政》篇中更明确表明自己的追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那种用道德去治理国家,像北极星那样确定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的身价地位,可说是孔子终生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老子则一贯主张“绝学”“无为”。他在第二章就开宗明义“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四十三章中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罕能企及;在四十八章中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从事于学问,知识和欲望不断增加,诡诈和忧烦也就增加;从事于道,知识和欲望减少,诡诈和忧烦也就减少。又在六十四章中说“学不学,复众之所过。”追求没有学识,挽救大众离道失真的过失。他与孔子的区别在于,孔子要人们以知识、学问表现自己的聪明和才能;老子则要人们以返朴归真的纯粹表现愚蠢鄙陋;郑板桥那段“糊涂论”,可说是一种理解。老子所追求的聪明是大智若愚、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再则,老子的哲学观也与他人想反。他前无古人地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观,“无”概念的提出,确立了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贡献。他的贵柔弱、尊鄙贱的辩证法体系,更丰富了中华民族辩证法文化宝库。在《道德经》五千言八十一章中,言贵柔和谦退的内容就有二十四章,全书中有无、易难、高下、长短、前后、实虚、强弱、宠辱、开阖、得失、清浊、新敝、直枉、多少、大小、重轻、雄雌、白黑、吉凶、兴废、刚柔、厚薄、贵贱、进退、阳阴、益损、热寒、生死、亲疏、利害、福祸、正奇、善夭、智愚、牡牝等等相对而生、相倾相比的概念遍布其间。老子对这些概念一律抱弱守下,强弱,他守弱;刚柔,他守柔;贵贱,他守贱;高下,他守下;进退,他守退;雄雌,他守雌。因此,“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这些观点便成为他辩证法体系的基本核心。
   这一哲学观决定了他的道德观,老子与儒学不同,他把认识宇宙放在首位,其次是治国,然后才是伦理道德。他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后而仁,失仁后而义,失义后而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意思是说,失去了道之后才有德,失去了德之后才有仁,失去仁之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它是忠信的缺失,是大乱的祸者。老子的全部道德,就是希望老百姓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致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他理想中的美好和谐社会。
   儒、道是中华文化的两大主要脉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学思想体系的四步曲,是其思想的精髓;老子的思想体系除了研究人生、政治之外,更深入地探讨了宇宙的各种问题,应该说老子的思想比儒、墨、法各家思想更幽深,境界更高远。今天读《老子》,单他那淡泊名利,无私无欲,抱朴守真,平淡人生的胸怀和境界,就让我们难以企及,我们也就怀着一份敬意研读而已。因此,不敢说讲,只能闲聊。
读书篇--读老子的<道德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