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十年——《激荡十年》读后(20190923)

标签:
激荡 |
分类: 读书 |
十年前看过《激荡三十年》,在那部作品中,吴晓波用强大的叙事手法,流畅的文笔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大事件,全景展现了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史,特别是初创企业野蛮生长的传奇。此次又出来《激荡十年》,虽感觉没有前三十年那么多激荡澎湃之感,但本书也不失为一部精品,它用编年体的方式翔实的勾画了过去十年间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社会的跌宕沉浮,而且因为这些事件本身刚刚过去,自己也是亲历者,正好将所有的思绪串联起来,看的时候也有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参与感。
书中列举的商业创新成果,几乎构成了十年来我们这一代人的主流生活方式:在微博上表达意见,在微信上进行社交甚至工作,在双十一血拼购物,在各种团购网站上享受补贴,在自媒体放飞自我,在知识付费APP上排遣知识焦虑;还有那些已然成为必需品的滴滴打车、共享单车、移动支付……我们所经历的这一切,与十年前相比,变化炫目到恍如隔世。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带给了我们无穷的选择,无上的便利。
过去的十年还是有很多科技方面建树的。BAT取代新浪、网易、搜狐成为新的三巨头,BAT也渗透进了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进一步缩小;水果手机iPhone的出现引领了国内外各种智能手机的蓬勃发展,到目前手机已经完全超越了通讯的功能,过去十年间手机的功能已逐渐强大到无以复加,钱包可以不拿,钥匙可以不拿,但手机却必须得随时在身上,基本上它是万能的;AlphaGo的出现也让我们感到惊艳异常,机器真的可以轻而易举战胜人类了,以前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可能会觉得是个意外,但目前人类基本上没有战胜人工智能的可能性了,这也让我们担忧会不会出现好莱坞电影里面的AI统治人类的状况。
书中详细的列举了很多社会事件,让擅长遗忘的我们,重温了曾经关注的那些公共事件:连续跳楼的富士康操作工、失控的温州动车组、因三聚氰胺事件患肾结石的无辜婴儿、死于虚假医疗广告的魏则西……在《激荡三十年》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打破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带着赶走饥饿的信念。但在产能过剩、消费升级、供需错配、寡头垄断的今天,我们能听到共识破裂的声音,看到一些信念轰然崩塌。很多时候“破”是为了“立”,可当屠龙少年自身长出龙鳞,成为社会新的垄断者的时候,我们的社会还能形成新的共识么?
书中按照编年史的方式,详实的列举了国家的政策管控:08金融危机后中国四万亿救市计划,金融去杠杆,产业振兴计划(高铁出海等),一带一路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孩政策,营改增计划……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国家有国家的想法,它应该是代表大部分民众利益的,但中高层利益集团总让大部分政策打了折扣或走向了相反的方向。看着四万亿政策,虽然那时也有不得已的原因,不想中国经济硬着陆,加大了经济的蓄水池,代替了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破坏了整体市场平衡。最终让大型国企和国有银行得利,同时极大的压制了民企的发展,也让普通民众在为整个利益集团买单。身为草民,我们亲历着各种波诡云谲的政策变革,很多时候真不知道变革会把我们带向何处,身上的不安全感与日俱增。所以,我有时总觉得应该要简政放权,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书中关于企业这一块,倒是波澜不惊。外企提及之处是一片相对萧瑟的景象,耐克退出中国市场,阿迪达斯退出转到越南建厂,日企大规模退败走中国市场,很多外企向内陆迁移……不过想想也正常,……………………………………………………………………………………本书中的民企部分,除了“互联网+”的新贵企业用弯道超车的方式实现历史性跨越,传统民企都是波澜不惊,不像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那般野蛮生长,波澜起伏。中国目前拿得出手的民企,靠自己的本事闯出一片天地的,其实也就华为这种凤毛麟角的案例。在民企、外企和国企的博弈中,我们希望各方都能够良性竞争,遵守商业及市场准则。身为企业人,我们经历着种种外来的因素影响,虽能勉强立足,但时时还想着要居安思危,多跟上时代的潮流,不要被机器所取代,被时代所淘汰了。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十年?引用下狄更斯《双城记》开头的这段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过去的十年足够精彩,足够跌宕,希望未来的十年是更加多姿多彩、激荡起伏的十年。当然也希望新的十年里,我和我的朋友们继续砥砺前行,不要被这个时代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