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过白露,上海仍属季夏。周日,晴光灿烂,出门行走。肌肤浴阳,无灼热感。
行走一大圈。看平静无波的河水,看贴水飞翔觅食的水鸟群,听偶尔的小蝉嘹亮孤鸣。
正午,见一家社区食堂。想想尚未吃过一次,进去。
其实这几年在江浙旅行中已吃过几次“食堂”,菜品、价格皆合宜,满意。
数十座位,简单清洁。看菜单,有单有套。我没办卡,选中间价15元的。饭,汤,鸭,青菜,菇片,冬瓜。后两个都有碎鸡肉陪炒。
前几年,曾有帮困助老式盒饭公司,每天可见按时给预定户送餐到家。疫情一起,消失了。
这两年,改头换面吧,社区食堂出现,愈来愈多,既算民心工程,也是助老善事。一个街道就有几家,时不时可见各类媒体推荐介绍。
食堂,历史悠久,可算国内最大最集中吃饭地。学校、工厂、机关都有。公共食堂也同样,我少儿时附近就有里弄食堂,服务对象一大群体是父母上班颈挂钥匙的中小学生。
端来,坐下。常态果腹而已,还行。这样价格,比外卖更具优势。毕竟看不见制作过程的,总难以放心。我从不点外卖。不求吃得多好,但求吃得洁净,吃得明白。入肚之物,必须明明白白。
量够多,对平时只吃八成饱的我来说,撑了。
食客尚可,离开的进来的,该有几十人吧。除就近老人,还有附近工作的各类工人,也有几数年轻人。
餐饮界,更卷了。
(2023.9.1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