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取出已过期十余天无啥意义了的抗原测试卡,不想扔,自测一下。一条杠。算是始终如一。之后,再取出去年被居家时所发物品尚余者,一一清点。
根据所见所闻,去年那段时期我所在街道发放物品在全上海可排名前几。因按户发,一人和五人同样,故我领受了足够多。吃的,除一开始隔着栏杆向门外小贩买过两次蔬菜,又向团购者买过一板鸡蛋一套蔬菜一套午餐肉、小黄鱼。也就这些,之后再没买过一样东西。看别人掐着分秒紧紧张张忙碌于上网抢购,我完全无此焦虑。并还几次将所发蔬菜转让给他人。太多,吃不了,放着会坏。生活用品也不断有发,洗浴液、洗涤液、洗漱品……卫生纸更是一次十卷,一次五卷。我送出几卷,还有几卷,估计可用到明年底。
80天里共发物29次,第一次是3月23日,最后一次是5月28日。主食有:米25斤,面粉7斤,挂面2900克,方便面1箱12桶,牛奶4箱48盒,还有粽子、包子、蒸饺、3盒饼干、1箱8种每袋400克的杂粮,等等。只是水果很少,黄瓜太多,基本三天两头得吃黄瓜,都吃腻了。非常时期,非常供给,自当受之,不必挑剔。
又一翻,看到那些“莲花”:4盒清瘟胶囊,2盒清瘟颗粒。我都没碰过。保质期两年多,那就放着吧。不过,即便以后得病,也不会先想到它。从没试过,不知疗效。
一堆物,零零总总,各自居于纸箱内一角。已一年有余。它们昭示了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供给运转机制。可惜,最终这么个供给发放制没一个统计报告。发了多少?各街道何以差别那么大?
休问,连更重要数据也都没统计公布。病例,死亡。我们,被喂食了两个多月。
(2023.6.1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