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旅途偶得(9)昭君墓与昭君

(2021-09-25 14:33:04)
标签:

旅途感录

王昭君

昭君墓

旅途偶得

分类: 旅途感录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算得是家喻户晓的历史大名人。04年春,我来到呼和浩特,探访郊外的昭君墓。
        当我缓缓走到昭君墓前,不觉一愣,墓好大呵!高33米,占地20余亩,不亚于皇帝之陵了。一步步踏石阶登上墓顶,四下里一一看过,又下来,绕墓走一圈。新筑的墓体护墙上嵌有几十块新刻的石碑,都是历代赞颂诗文,旁边外围一圈还有好些。粗看了下,有的显然赞誉过头了,有的更拔高调门沾染上了当代政治口味。赖少其的一句“百代歌吹宰相才”,则既像高颂,又似讽斥。
        在古代男权社会里,凡被载入史册的美女,一般都与帝王大官脱不了干系,也肯定会牵扯上政治与权力,杨贵妃如此,西施如此,貂婵如此,王昭君也同样如此。不仅如此,她们四人还有个共同点,即好像都是深明大义者,都甘愿舍身以赴义。杨贵妃是为皇帝而赴死,西施是为国而献身,貂婵更如一个古代版美女间谍,以自己的美色游刃有余于几个权力男人之间。而王昭君,似乎更高于她们,被后代好些文人赞着捧着,并且越说越神乎,以至大功大德光环下,她俨然升格成了个工于心计的政治人物,虽无官职,却做成了众多有官职之人亦无能为力的大功绩。
        对昭君的评说,唐代人还客观些,如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李白的“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白居易的“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王睿的“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胡曾的“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汪遵的“汉家天子镇寰瀛,塞北羌胡未罢兵。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都是沿袭西晋石崇的《王明君辞》之脉络而叙事发感。
        宋代人的评说也基本与本事差不离,只是角度和侧重各有不同,如王安石的“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欧阳修的“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陆游的“汉家和亲成故事,万里风尘妾何罪?掖庭终有一人行,敢道君王弃悴憔?”等。到了元代,也还有王思廉的“黄沙堆雪暗龙庭,马上琵琶掩泪听。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马致远的“有雁北飞,人北望,抛闪煞明妃也汉君王。小单于把盏呀喇喇唱,青草畔收酪牛,黑河边有扇尾羊,他只是思故乡。”
        而清代以后尤其到了当代,把昭君说成胸有大志心怀既定目标、不惜为两族两国和平大业主动献身的多了起来,比作了革命者慷慨赴义那般。董老那句“胡汉和亲识见高”一出,仰上跟风者多多,一如某学者的赞诗所说:“自来墨客评青冢,唯有董君用马列,汉匈团结留英名,引得今人赞决策。”翦伯赞也有“莫道蛾眉无志气,不将颜色媚君王。”“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之诗句,其他人的还有“千载传佳话,一身系安危”、“人民如此有情,昭君从今无憾”、“重翻前朝胡笳曲,黑水香溪永相连”、“牺牲一己济苍生,巾帼坚于十万兵。青冢至今同景仰,千秋不朽是英名。”等等。评说史中女人带上了政治性利我性,有了目的,自然就评出了新意。
        昭君的客观功绩自然不应抹去,可也不必过于吹捧,若她真那般高见识,岂不该给挂上个民族英雄勋章?而且,既然她的功劳远胜大使们将军们,也就是郎才不如女貌、英雄不如美女,那历代朝廷还不真该下个“不重生男重生女”之令?果如此,文臣武将都将失业。还是王安石那两句诗说得恰当些: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而元人张翥在他的《昭君怨》中的描说:队队毡车细马,簇拥阏氏如画。胜却汉宫人,闭长门……从中也可探得些那时的情境人心,给昭君赴胡之举作了个注解。
        史书中对昭君选择自荐和亲早有说明文字:“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后汉书》)就连“宁胡阏氏”名号也是汉朝皇帝封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把你嫁去安抚胡人嘛。即便确有昭君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之事,也依然说明不了她对胡汉和亲事就必会有多高见地,更休谈“牺牲一己济苍生”的超高境界了。
        至于昭君的结局,已无所谓好坏,“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后汉书》)
        看完昭君墓出来,边走边想,吟成一词。也算慨然一叹吧。
        《如梦令·昭君墓》
        塞外高丘香笼,
        遗世美名争颂。
        一骑绝南尘,
        怨怨深宫无宠。
        青冢,
        青冢,
        女儿心思谁懂?
        今年六月我远行到鄂西时,是穿过神农架顺香溪南下,但我没去寻访昭君故里看一看,而是直奔归州古镇去寻访了屈愿祠。
        偶得:评说历史人物(女人),理当客观些历史些人性化些,而少些现代政治口味、“古为今用”功利味。别只顾自说自话去拔高,人家或许压根不愿承受那高帽之重。同样,也别自以为是想当然随意给人打板子,人家或许根本不曾想过充当祸水嘛。(2011.8.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