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繁花》碎笔

(2016-06-28 10:29:53)
标签:

繁花

金宇澄

老上海

上海生活

上海人

分类: 心得感悟
        这是上海人用上海话写上海和上海人的小说。四年前一发表即引发关注,在几项相关评选中连得第一,直至去年获得茅盾文学奖。很惭愧,直到现在才捧书一读。几页一看,即被吸引。
        小说讲述上世纪后半期约四十年间的上海。公私合营后的资本家家庭、大抄家的一时乱世、社会动乱中各阶层家庭的分解变迁、文艺青年的诗性向往、改革开放之初的崇洋之风、经济起飞时的满目商气、各领域的各路经商人、在这座最大城市中生活着的男人和女人、苦恼的底层人顽强地自乐着、汪洋般浩淼谜一样深邃的上海滩、解不透捉摸不定的当代魔都……
        小说以阿宝、沪生、小毛三个童年小伙伴为经线,交织出几道纬线,纬线又交汇几条经线,经线再引出纬线,就这么扩散开,牵出众多人物,组合成一个平凡人物的小小世界。阿宝出身资本家家庭,后成商人,沪生出身军干家庭,后当律师,小毛出身工人家庭,后成下岗工人。
        小说很有特点,描述句不多,以对话为主,对话像是占了一半多字数。分段很少,段落很长,有时一个自然段占得两页。对话皆短句,完全沪语,简炼不啰嗦,读去津津有味,无冗长吃力感。
        小说人物众多,各有性格,鲜活生动。也因了稍多,描述补叙不够,有的仅两三次露面,几句话语,难以理清、记住其互相关系。直至看到结尾,有几人身份来历还是没弄明白。倒回去看又难以找到原先出场处,寻不着蛛丝马迹。
        小说有刻意模仿《红楼梦》的影子。多处对家具、餐具、蔬菜、上海菜系等诸多生活类品物的描写,不遗余力极尽笔墨,以排比格式一一详述,既显细节真实,也显作者知识面,及对上海社会方方面面的了解之多。聚餐次数很多,细写了几次,又罗列桌次座位,便于暴露矛盾擦出火花,可显各人性格和喜好。不时有诗词、歌词、戏曲唱词的引用,不多,也不少,顺手拈来一般,适当受用。
        对上海市况的描述当是最精彩部分,区域、地段、路名、弄堂、房屋结构,真真切切的生活地图,对我而言熟而又熟。那是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老上海人都明白。且描述准确,勾起了我们这代人很多的旧时记忆,怀旧感油然而生。难以忘怀的逝去了的温纯上海呵。全书对话皆为接近普通话的上海话,非上海话时还特意注明,作为上海人,很有亲切感,那些话中意思,明的暗的,全可明白。上海人生活的画面感很强,偶尔顺口而出的议论亦精彩,点到为止。还罗列了很多老上海俚语、行话,伴有释意,收罗得够多。的的刮刮的上海味道,这是最有价值部分。相比较,书中年代稍远些的故事淳朴感人些,稍近些的故事多是吃喝、生意、男女偷情。显然,作者怀念童年少年时代的世风社情,不满改革后越来越糟的社会风气,人情无味,心态焦虑。
        小说写出了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无奈和被动,可谓是为上海修史,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留影,为凡人俗民立传。与之前写上海人的小说相比,此小说算是写了真正意义上的上海人,百万千万的普通上海人,老上海人,新上海人。一幅芸芸众生在强控下忍辱偷生、在无形压抑中互相取暖、自寻乐趣之世相图,城市人的浮世绘。小说透着股哀伤气。工人家庭出身的小毛是最不得意一个,没得着改革一点好处,下岗工人,落魄得病,早逝。临终时床边围着一帮哭泣女人,邻居、同事、发廊妹。
        自十八世纪后期始,几十年间上海出现了大量城市小说,留下众多典型性人物。后来,中国小说界被农村人物统治了太久,一份政体悲色。《繁花》有一点更好的,只写凡人,只写生活情态,只写日常会话,不写假大空、高大上、昏话套话。故而,这是一幅上海人群像之浮雕,镌刻于上海人心底的历史碑记。
        上海话是口头语言,用书面语表达很有难度,此小说也同样遇到这问题。有些文字我就觉得不适当,不准确。没办法,任谁用上海话写文,都会被找茬,遭挑刺。
        小说作者金宇澄和我同龄,故所叙上海几十年之事一切皆明了,那是他的记忆,也同样是我的记忆。该感谢他留下了这么些栩栩如生的文字,见字如见当年景况。那些人物会长久活在上海的历史记忆中了。
        一曲终了,人犹未散,繁花落尽,回眸寻无处。
(2016.6.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