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观影随记(53)安东尼奥尼的电影
(2016-06-03 11:07:20)
标签:
安东尼奥尼
红色沙漠
过客
蚀
放大
|
分类:
艺苑走笔
|
像是给六月的电影节热身,五月里上海好电影不断。先是艺术电影联盟推出“电影与文学”大师作品展,展映六部影片。接着电影博物馆举办了“生而为影——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回顾展”,展映九部影片,我选看了其中四部:《红色沙漠》、《放大》、《过客》、《蚀》。由此也就大致知晓了大名鼎鼎的现代艺术家、电影人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思想和风格,也就明白了我们当年批他是多么荒唐可笑。
《红色沙漠》,1964年上映,1964年获第2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1965年获意大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银丝带奖。有人说它是电影史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片。影片一开始就是长时间的工厂噪音,灰蒙蒙的天空,喷吐浓烟的烟囱,被污染的河流,荒凉的郊外,冷清的街道,社会的骚动,人类行为的失态……这也就是本片的基色,主基调。这是意大利北部一座工业城市,朱莉安娜和担任大型企业经理的丈夫生活于此。朱莉安娜曾在一次车祸中受了惊吓,以至时常精神抑郁,时不时有异常行为举动,自己也难以把控。其实这更是社会环境造成了她的焦躁不安和心理恐惧。丈夫介绍她认识了自己的同事泽勒。两人慢慢地互相吸引。渐渐的,她发现已无法恢复同丈夫和儿子以往的亲密感情,即便泽勒对她的吸引,也无法抚慰她孤寂的心灵,她想找到理解,找到感情,但在周遭乱哄哄大氛围中,一切都徒劳。她的反常,依旧持续着。此片表达了现代工业文明之下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最后的挣扎和抗争。
《放大》,1966年上映,1967年获第2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剧情梗概:摄影师托马斯时常在街上抓拍。一天在公园里见到一对半带亲昵的中年男女,即端起相机连续不断一阵猛拍,被女的发觉,过来阻止他,并问他要胶卷。托马斯据理反驳,不给。女的愿出高价,托马斯不解,疑惑,暂且答应。回到家,他马上冲洗胶卷,一张张扩印,挂于墙上,像看幻灯片一样,却没发现什么异常。这时有人敲门,原来正是公园里被他拍了照的女的,简。他奇怪她怎么找到了他家。简是来要胶卷的,托马斯拖着,简问托马斯想要什么,她脱下衣服,不惜以一切代价作交换。托马斯进暗房,藏好胶卷,拿起另一个胶卷盒出来,打发走了简。托马斯再细看一张张照片,突然发现有一张女的一转头间,眼睛惊恐地看向反面,顺她的视线,那边是一片密密灌木,他忙进暗房,将灌木丛放大一张,拿出挂上,虽模模糊糊欠清晰,但灌木中还是隐隐约约显露出一张人脸,和一把举起的枪。他琢磨着,又发现一棵大树下隐约躺着个人。他意识到这或是一场谋杀。他出门,乘着月色再次来到公园,大树下果真躺着个人,就是白天和简在一起的男人,已死了。他回家,不想已有人进来过,挂在墙上的相关照片全没了,暗房里也被翻过,那卷胶卷也没了。他上街,恰巧看见简和几个男人,跟踪至一个歌厅,跟没了。他向熟识的杂志主编告知此事,没被接受,反而倒在了人家床上。第二天醒来,他再去公园,那具尸体已不见。他茫然了,晃荡着不知该去哪里。一切都过去了,什么都没留下,照片、胶卷、尸体,什么可证明的都消失了。故事归于结束。托马斯是个敬业于工作、被认可了的摄影师,他试图用相机这一当时的现代科技产品去征服一切(女人和名声),去暴露揭示社会的丑恶现实。当偶然发现了杀人事件,还没来得及去追踪,一切已乌有。以迷惑开始,以迷惑结束。他,明白了自己的无力,无以改变已经迷失了的世界。此片的音乐值得听,都是当年的爵士、摇滚。
《过客》,1975年上映,1976年获丹麦波迪奖最佳欧洲电影奖。影片讲的是著名英国记者洛克奔赴北非,准备采访当地反政府游击队。因语言和车辆问题,在烈日沙漠中艰苦奔波一阵未能到达营地。回到荒漠中小旅馆,发现邻屋的在飞机上结识的商人劳勃森俯卧床上,已死亡。他看看他证件,发现劳勃森和自己面貌相似,突然灵机一动,决定和对方来个身份互换,以逃离乏味,体验一种新的生活。他拿来劳勃森身份证,换上自己照片,又细细看过其笔记本,遂以劳勃森的身份代他去和北非游击队作武器交易。之后他辗转来到西班牙,结识了一位学建筑的女孩,女孩对他感兴趣,跟着他四处游荡,寻去一个个联络点。洛克的妻子以前对他冷淡,得到他死讯后很怀念他,借着有人要拍洛克的传记片,她跟着来会见了假劳勃森,并没认出他就是洛克。洛克和女孩躲开跟踪者,分头到达一处联络点。几个拿枪的人开车跟踪寻到此,他们让女孩站在室外,有人进楼。这个时候,影片长时间地内景外景交替,静默无声中慢慢推移镜头,足足几分钟,影片就在这种不安情境中以无声的表述方式结束了。这其间只出现过一次洛克的镜头,是从窗外拍的中远景,洛克俯卧在床上。难道是说他死了?被害了?又一部让人疑惑的电影,印有安东尼奥尼的印记,他独有的电影。洛克,一个来自文明世界的孤独者,他想逃脱,却依然是失败的悲剧,走入死亡。这是看的第三部安东尼奥尼影片,依然是他的独特风格。故事不严密,零碎感,一如纪录片般展现现实社会的本真,现在进行时。他的电影每一个时点都不知下个镜头会是什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最终结果会如何。影片的终结亦模糊,不安排确定性编派式结局。
《蚀》,1962年上映,1962年获第15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剧情梗概:天空微白,已是黎明时分。整个夜晚,无论里卡多如何费尽口舌苦苦哀求,依然没能挽留住已同居多年的女友维多利亚回心转意。维多利亚已厌倦里卡多对她心情、感受一副无动于衷的愚蠢样子,执意离去。维多利亚来到罗马证券交易所找她的母亲,认识了年轻经纪人皮耶罗(阿兰·德龙饰演),两人异性相吸,越走越近,但一个是忙碌于股票赚钱的激情男人,一个是纯粹闲情于自然本色的心情女人,两人对对方都没把握,但又被对方吸引,临分别时皆信誓旦旦约定下一次约会时间,地点是老地方,连说几遍,像是依依不舍,互道决心,说给对方听。但,接下来的结尾很绝,长达7分钟的空镜头,“老地方”周遭的一切,空静的街道,转弯的巴士,下车的行人,冷漠的建筑,有水的铁桶,草地上的喷水管,得得的马车,推着婴儿车的老妇,斑马线,林荫道……都是前面出现过的,又反复出现,却就是不见维多利亚,不见皮耶罗。两人都没赴约。此片依旧强烈的纪录片式,虽有清晰的人物、故事,但含意仍模糊。在最后的这一组长长空镜头中,穿插出现了报纸上的醒目标题,“各国核武器竞赛”、“和平的裂痕”,点出与社会的关联性。这就是安东尼奥尼存在主义电影思想。
总的感觉,安东尼奥尼的镜头空、静、杂、碎、阴、冷、晦、惑。意识流式情节叙述,不断切换的碎片式场景,人物动机不明的表情,非叙事性的表演,社会冷漠和有情感的人的矛盾,现实物质和精神的人的冲突,城市的发展带给人的困惑,人群的聚集反而增加人的孤独感,男女情感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安东尼奥尼,一个用镜头记录了一个时代社会状貌和人精神情态别一面的伟大艺术家。他从不展示简单正能量,只展示两眼看到的社会这一面和他一面,表达他对社会和人类的深重忧虑。另,不得不提一下安东尼奥尼的御用女演员莫尼卡·维蒂,《红色沙漠》和《蚀》的女主角都是她,一个优雅、孤独、遭受创伤、内心敏感的欧洲女性形象,眼神迷人,内涵丰富。
(2016.6.3.)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