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印度周游记(七)印度第一顿饭

(2016-01-12 13:10:00)
标签:

印度周游记

加尔各答

圣保罗大教堂

比拉天文馆

印度第一顿饭

分类: 吾行天下
        出来,过马路。先看到一个什么现代美术馆,院里有些现代雕塑,不过楼内就一个房间有些画,其他的都在布置。看到了圣保罗大教堂。教堂建于1847年,巍峨的尖塔,高91米,入口处这面背了光,暗淡的灰白色门墙,有点历史年代感,亦有壮肃感。教堂内的雕像、彩色玻璃、壁画都很精美,也不让拍照。因天色渐晚,匆匆出来,马上去相邻的比拉天文馆,这是世界第二大天文馆。时间已晚,进不去了。但见售票窗前有几人排队,细看墙上写的,原来里面有球形科普电影,从早到晚连续放,大多场次是印度语或英语,唯下面一场5点半的是孟加拉语。都说加尔各答涌进了大量孟加拉人,由此算得一证。我心一动,看看吧,语言无所谓,光看就行,天文馆的电影,且是印度的,有点吸引力。并且这样就可进天文馆了。排队买了票,40卢比。哦,其他场次都80,就这场孟加拉语的40,照顾弱势群体?
        天文馆内好大,中间一个圆形场子,观众席环绕一圈,十余排,场子中央屋顶是半拱圆形,为银幕。这是一部关于天空的电影,满天星空,跟真实的一样。影片是介绍各种天体现象,35分钟,看看不错,只是头一直仰着,脖子够累,能躺着看就好了。观众三分之一不到,各类人都有。看这类电影,是绝对不可能与脏、乱、差、落后之类词联想到一起的。印度人思考能力强,出数学家,国际象棋大师也多,来此天文馆一看,即可相信。但他们的信仰和民族习惯也可能起副作用,能出个甘地,却难出强力铁腕,以至如此一个现在。是耶?非耶?
        天黑了,六点已全黑。走到焦龙基路,这是最主要大道,车多,公交车多,前后车连车,左右车贴车,司机技术高呵。这个时候亲眼见识了公交车的乱,车门一直开着,售票员把住门口一直大声招揽乘客,与喇叭声混合着响成一片,比我们的还嘈杂,比我们的还拥堵。虽有车站,等于没车站,离老远就有人上上下下,且车不停,是在缓行中飞身上下。只见得蹭蹭两步,人已在车上了,好身手呵,五短身材壮汉们也轻如飞燕。进站抢道也凶猛,几次看到外档车急速一打方向盘,就抢在内道车前进站了。这里的车同样不让人,和人争道抢时间,一点不减速,直直而来,你若不停步,不收足,似乎它真敢撞上来。服了,似比我们还厉害。
        边走边找吃的。这下真该吃饭了,肚子饿了,不管什么,必须吃一顿。几处走走,看不见吃店。怪事,这么大个城市,吃店真的极少。印度人不在外吃饭?路边小食摊是有的,看到几个,都是简单的手抓饭和不入眼的小点,昏暗灯光下,看不清是什么。我既顾虑口味还担心卫生,肯定不敢吃。咖啡甜品店倒有好几家,可那当饭,感觉不好。总算看到一家店写了匹萨、饭,即进去。刚想问价,里面服务生正端出一盘饭,一个坐着的女子就这么一手抓起饭,撮和着蘸些酱汁般的调料送入嘴里。我马上走出门。这般吃法我无法接受,铁定不学。有一店铺卖类似汉堡包的,但没处可坐,一对年轻人站店外手托着盘吃,没餐具,只有纸。算了,这吃起来实在不舒服。继续走,幽暗大街上,两顿没吃的我像饿狼一样睁大眼睛四处寻找吃店。走过一家小餐店,一眼看到几个汉字,两眼顿然发亮,推门进去。
        屋内挺暗,几人坐一角,无顾客。我要了菜单。里边一老人站起,用普通话问我是中国人?我答是。他马上过来坐我对面,和我聊起来。我点了鸡丝炒饭和一壶茶。他七十多了吧,兴致很高,从印度到中国,从历史到现在,什么都和我说,大概难得看见中国人吧。他生于印度长于印度,普通话和客家话都很好。他说他爷爷来印度,到他已第三代,老家是广东梅县,近些年回去过三次。在印华人原有几万,加尔各答最多,现已渐少,都移民欧美了,他儿子也去了加拿大。他每年去看看,儿子叫他关店去加,他舍不得,这店是他开的,已四十来年了。他说印度政府也关心他们,什么都不缺,中国强大,他们感受最明显。聊了很多,我喝了两壶茶,嘴干呵。半小时过去,仍不见炒饭上来,开始不好意思催,这会婉转问了,说假如食材没有,换一个其他的也行。他说你要这?那马上炒。我晕,原来老人没下指令啊,光顾聊天了。两个印人伙计即刻动手,很快端上来,满满一大盘。鸡丝不错,正宗味。吃完付钱,老人说茶免费。我坚持要付,给他500卢比,但他还是找我270,50卢比茶钱没收。他是聊了个开心,心情好呵。我和他道别,他使劲地握了我手。
        出来,舒心得意,肚子不饿了,印度的第一天算得圆满。见识了多多的新鲜,一个好开头。回到住处,上微信发照片。洗好澡,写点日记,困了,10点半睡下。两个晚上都在飞机上,没怎么睡。
        这里实在干燥,街上不少行人都手拎一瓶水,且是中瓶大瓶。下午从维多利亚纪念馆出来,看见几人在一排水龙头前拿瓶接水,并喝,我不知那水是否饮用水,没看见标识,当然不敢喝。吃晚饭时,看到一印人伙计跪地上擦地,果然有姓氏等级之分。看看手中印度纸币,发觉多数都涂写有字,数字尤多,都这么对待钱币啊。
2014印度周游记(七)印度第一顿饭

2014印度周游记(七)印度第一顿饭

2014印度周游记(七)印度第一顿饭

2014印度周游记(七)印度第一顿饭

2014印度周游记(七)印度第一顿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