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乡行简记

(2014-06-06 13:56:31)
标签:

家乡

新昌

家人

家族

祠堂

分类: 岁月留痕
        从韩国旅行归来,第二天一早又出发,和兄弟姐妹一起去浙江。
        我爷爷上世纪二十年代离开浙江新昌,独身来上海闯荡,过些年后,又陆续把我奶奶和我父亲母亲接来上海。因而我们兄弟姐妹五人都生于上海。除大姐幼时短暂回去过,我们均对家乡没一点童年记忆。长大成人后,我曾于八十年代初和五年前两次去看过我爷爷的故居地,他们都没去看过。现年纪大了,都已退休,遂想去拜望一下,那终归是我们的祖籍之地,是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的出生地。
        在宁波北仑,在新昌,见到了母亲大家庭的多位亲戚。有些一直有联系的,自然熟悉,更多的则是初次见面。我母亲不到二十岁就来了上海,虽日常里时不时跟我们说些亲戚事,但人多关系杂,称呼姓名什么的我们一直没彻底搞明白过。这次见面了,经介绍和详说,才略略明白些,但等得一会又来一个,一介绍,前面刚说过的又被搅糊涂了。反正总归是亲戚,有着共同的血脉,自是好一阵欢喜热闹,吃着小时候常吃的山芋干、小花生,叙聊我们的母亲,叙聊阿姨、舅舅、表兄弟表姐妹的一切。
        母亲退休后,曾回家乡两三次,有一次是和父亲一起回去的。我们这次也算是代表母亲去看望,表达心意。
        父亲这方面,因爷爷三兄弟中两个的后人全在上海,家乡那个又没了后代,故那边已没本家亲人,我们只是去寻访拜望一下爷爷和父亲的故居地。我去过两次,有印象,在亲戚帮助下,找到了镇上老街那处房屋,和邻居们简聊几句。表侄又带我们去了附近村里一座祠堂,此村全是我们本家姓,故文革中祠堂没被砸毁,只是略有损坏,后经修葺,留存至今。我们进去详看。大门背后即是戏台,台柱上对联已在文革中被凿毁。台前左右两侧有楼座观众席。祠堂底处供着十余座祖先牌位,最高处的是鼻祖之灵位,即从广东迁徙来浙江在山清水秀的新昌安家落户定居下来的我们的先祖,族谱上的第一代。此祠堂虽远不如凤凰、镇远、洛带、和顺、皤滩、黄姚、珠玑巷等知名古城古镇上的那些个祠堂气派、精致、美观、完整,但它是我们家族的祠堂,有我们祖先的灵位,意义不一样。此祠堂现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出来,和祠堂外两个老人交谈,一问,这确是我家这一支的祠堂。再一问,一报名字,辈份也对,只是他俩虽跟我们同样年纪,却比我们低了两辈,得叫我们爷爷了。这跟我第一次回家乡小爷爷牵着我手跟镇上人介绍时一个样,我们这一脉确实辈份高,到我这儿已高出两辈。再问,他们的名字依然依照原传统,同辈用同一字,只是我们出生在上海的,不讲究这些,自由取名了。
        看到了祠堂,拜望了祖先,这是此行最大收获。或许我父亲也没来此看过吧,那我们就是代表了祖父和父亲来拜望了。随后,顺道去看了附近的沃洲山真君殿,那是在水库旁山坡上,为省级文保单位。
        此行三天,五顿饭,顿顿喝酒,啤酒、黄酒、葡萄酒、白酒,全喝了。菜也是海鲜和时鲜蔬菜为主,黄泥螺、小黄鱼、还在动的海蟹、刚摘下的豌豆、蚕豆,新鲜的就是好吃。亲戚们各各努力着,过得甚好。
        人生,一晃就是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呵。
(2014.6.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