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无处可归的爱
(2014-05-22 10:07:30)
标签:
归来
张艺谋
影评
陆焉识
爱情
娱乐
|
分类:
艺苑走笔
|
《归来》上映才几天,就去看了。因题材敏感,担心会被突然下线。有过前车事,谁能保证某人某天不会猛然间神经搭错?故,既然早已想好必看,就赶早吧。
之所以必看此片,正是因了它的题材、故事、年代背景。从上世纪后半叶走过来的吾辈,始终存有那一份心结,你说了,我记得,你不愿说,我也不会忘。历史就真实地封存在那儿,封存在所有国人心中。那是我们青少年时代美好与苦痛混杂的记忆,刻下了伤痕的共和国青春。
再一个必看理由,是冲着张艺谋,冲着陈道明、巩俐。同一个题材,很多人写,很多人拍,很多人演,必然有正歪之别,高下之分。遗忘良知、出卖良心、趋炎附势的艺人,他们的作品是没法看的。就如那些抗战剧,我只看《我的团长我的团》之类,从不看那些扭曲的、庸俗化的“神剧”。
来说《归来》。说实话,尽管《归来》很不错,拍成这样很不容易,但还是略低于我的预期。当然我理解也谅解其中很多因素。看人家挑担,我是能设身处地去体会其吃力程度的。
《归来》是以爱情为叙事主线,但显然,历史背景含义更为重,这是毋庸置疑的。与《山楂树之恋》相比,两者所叙虽为同一年代的爱情,但两者取向不同,《山楂树之恋》是说爱之纯粹,《归来》是说爱与社会。两种表达,两种诉求。片中丹丹悔恨中有句话,说母亲患病的责任在她。陆焉识接着说,要说责任,那责任是在他。倘若还有下文,还能往下推论,应该还有责任人的。当然影片只能说到此了。影片中所说一切,包括场景、细节,吾辈人都经历过见识过,我的同事中就有过一个平反的“右派”。所以什么都能理解、都明白。
片中丹丹跳舞镜头挺多,《红色娘子军》场面也挺多,好像稍多了些。张艺谋果然喜欢红色,让吴清华的红色演出服多次出现,在灰暗为主色调的银幕上独显一点光艳亮色。或许有其象征意义?就如吴清华不断挥举握拳的胳膊?
音乐依旧由张艺谋的老搭档陈其钢担纲,也依然就是陈其钢的固有风格。从民歌引来简洁旋律,配上惆怅无尽绞痛人心的和弦,让悲情萦绕于片里片外,银幕上,影院内。
《归来》中最感人的一段戏是陆焉识看到冯婉瑜回来,忙坐在修好的钢琴前,弹起他以前经常弹的冯婉瑜很熟悉的旋律,冯婉瑜上楼时已听到,似曾相识,若有所悟,进屋后在优美旋律环绕下,慢慢走到陆焉识身后,手犹疑着摸索到他肩上,陆站起,两人对视,轻轻相拥,但这时间很短,冯婉瑜又若有所思,似渐醒悟,回复到现实,不认识陆焉识了。这段戏煽情到了顶点,催泪味最浓。片中最撼动人心的镜头,是舞台上《红色娘子军》演出结束后,全体演员手举“红宝书”谢幕,台下观众全体站起,黑压压一大片,齐刷刷一下一下有节奏地挥舞红宝书。这一下,心魂震动了,那个畸形年代被典型性地表现了。
张艺谋,还有陈凯歌,他们是有历史使命感的一代导演,一直寻求着以电影来表现揭示那段亲身经历了的历史,《活着》、《霸王别姬》已作了证明。我和他们同代,明白他们的内心。可惜,每次只能从电影可表达到什么程度,来揣摩政治开明到了何样程度。
都说《归来》,是张艺谋的归来,是电影的归来,更是很多层面涵义的归来。不过,一个社会,若没有认错、道歉,仅一张平反通知,人心是没法归来的。我们的邻居韩国总统朴槿惠,为本无直接责任的岁月号翻船事件一次又一次道歉,鞠躬,泪流满面,主动承担了最终责任。
《归来》叙说的那个年代,是不愿回去了。陆冯之爱虽长存于两人心中,但两人已回不去那个爱的存在空间,再无男女的火花幸福。时代,回不去了,青春,回不去了,爱,回不去了,人心,回不去了。就像最后一个镜头,发白眼花的冯婉瑜坐在简易三轮上,站在她身后的陆焉识帮她举着写有“陆焉识”的牌子,两人望着火车站出口,各自苦苦地、月复一月地来此等待着,期盼着。这是他和她各自的希望所在,已成他和她生命之一部分。悲情升华了,国家悲剧被定格。
(2014.5.22.)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