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旅途偶得(17)约定俗成与个人习惯

(2014-01-21 10:35:01)
标签:

约定俗成

日本人

生活习惯

社会机制

旅途偶得

分类: 旅途感录
    约定俗成,是说众人的某种习惯性共同行为或观念往往由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确定。
    约定俗成,本乃一种生活习惯而已,无所谓好坏、对错。可实际是,有一些约俗在某种程度上却彰示了“好”与“坏”、“良”与“劣”之差别。至少是好习惯与坏习惯之差别、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之差别。
    此次日本行多数日子宿于胶囊旅馆,一层楼面一百多个铺位,百来个人,竟然一点声音都没有,安静得似乎真能听见针掉地上。我从晚上进去到早晨离开,七、八个小时,没有说话声,没有咳嗽声,没有呼噜声,自然更不会有手机声,你根本无法相信这里有百来个人。只是偶尔听到蹑足走路声,听到睡我隔壁的人入房上床声,还有早晨几次闹铃声,这才相信这里除了我确实还有很多人。有一夜我起来如厕后,去外间休息室转一下,推开门只听里面鼾声大作,响声惊人,原来一个打呼者自觉地跑这儿沙发上睡了。我有点意外,亦有点小感动,自觉性真强呵。
    在日本乘电车、地铁,车厢里除偶有轻轻话语声外,始终安安静静的,人越多越是安静。没人打电话,没有电话铃声。你都会奇怪,怎么那么多人行动如此一致?从大阪返回东京我是乘通宵夜行巴士,开车前,喇叭里播放了乘车注意事项,除了车况、行程、安全提示等常规介绍外,还有两点我们一般想不到的提示。一是:将座椅调整为向后倾斜之前,请先向后座的人打个招呼。二是:车上谢绝打电话,必须打的话,以不妨碍周围人为前提。在东京一个饭馆里,我还看到贴有谢绝打电话的小条。当手机已普及到几乎人手一部,竟还能这么自觉地限制自己打电话,几近不可思议了。
    以上这些,都不是法律条文,但却是日本人人人都知道且都遵守着的约定俗成事。不影响别人,不妨碍别人,不给别人添麻烦,这是日本人在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为人准则。从小知晓,习以为常,最终成为每个人的自觉的生活习惯。
    再说过马路事,这是早已人所共知的,这次我又多看了些多想了些。在日本15天,我一次次和众人一样站立在红灯前静等,其中也真看到了有人乱穿马路,三次吧,但每次都只有一个人,他身后那么多人依旧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没人跟上去,我们习惯了的“羊群效应”没出现,“法不责众”没人领情。这一来,反倒显得那个人是多么形单影只,几如众矢之的。不过,事实上日本人不会指责他,他们多会谅解地相信,他如此急匆匆过马路或许真有什么要紧事吧。就像上班时的电车,门一开,站台上候车人看到车厢里已满满当当,就不会去挤着上了,但如果真有一个人硬要上,那么车里人和站台上站务人员就会齐心协力帮着他让他上车,没人会说风凉话。因为大家相信他定是有急事。这就是同一个群体的人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约定俗成观念。真实的和谐安定。
    国人喜好喧哗欢闹,并推而广之到各种公众场合。吃饭时如此,车厢里如此,在宾馆大堂里、走廊里、房间里,皆如此,一路喋喋不休嚷嚷说笑。打电话更是肆无忌惮,毫无顾忌,根本不顾旁边人感受,不管人家愿不愿听,什么都说,还大声说。说“我正准备接个一千万的单子”者,或说自家家长里短、办公室同事琐碎事者,其实质一样,都是好显摆的心理习惯使然,就想招徕注意力。
    想起我当年刚到东京,租住老式旧板房,两个国人邻居每天打工到半夜回来,上楼时把钢板楼梯蹬得铛铛响,好像生怕人家不知道他回来似的。而邻居中仅有的一个日本人上楼则像猫一样,蹑手蹑脚一点声音都没有。
    胶囊旅馆有温泉大池,有水温不同的几个小池,日本人洗澡是先洗净身子再入池泡,所以各水池始终清澈见底。国人洗澡往往身子还是干的就先下到大池里,边泡边搓身上污垢,然后再擦背,因而我们的大池水一会儿就浑浊了。
    在日本时,我在绿灯下过马路,或是走在没有信号灯的地方,转弯而来的车子离我几米外就早早停下了,从没受过惊扰。那一刻,我想到了“尊严”一词,因为那一刻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为人之尊严。不管车里坐什么人,他都静静地等着让我先走。而我回到上海第二天,在绿灯下过马路,一辆大转弯过来的出租车硬是抢着从我身前飞驰而过,如我不紧急停步,脚就踢到它前轮胎了。在国内,任何场合都是强欺弱,大压小,一个人走路时被车欺,他开车时就欺负走路人,这是我们的约定俗成。所以就会延伸出“我爸是局长”之类的叫嚣。
    还有一事,有天晚上在东京新宿,大批人流正在绿灯下过马路,一辆警车呜呜地呼啸而来,一边减速一边用喇叭连续说着:请稍稍等一下!请稍稍站一下!人流遂断开,留出通道,警车开过去,喇叭里一连声说着:谢谢!谢谢大家配合!警车过了人流前面又碰上车流,这一过程又再次重复一遍。
    再举个绝对没有孰优孰劣之区别的约定俗成例子。东京人乘自动扶梯,是站立左边,留出右边给有急事者可快走。但大阪,却是站立右边留出左边。我一开始没明白,但稍一注意,左右一看,也就明白了,立即纠正,入乡随俗嘛。之后再到京都,则又和东京一样了。此事,属于典型的地域性约定俗成版本。
    国人穿马路时的“羊群效应”,是长期形成的一个约定俗成。其他还有:有熟人就插队;警察下班、摊贩上班;穿草坪走捷径;有事找关系、办事托熟人;开刀塞红包、教师节送购物卡;不和陌生人说话;扶起跌到的老人前先要找好证明人……这些差不多都已成我们的约定俗成习惯。
    偶得:一个人穿红灯不可怕,因为九十九个人不穿,但若九成人有穿红灯的意念,那就可怕了。
    约定俗成,非个人可为,亦非强力能制定,它是众多人之共通认识。因而,出现坏习惯,产生恶劣共性行为,即说明土壤成分、社会机制有了问题。以至非但形成不了好习惯,开不出美德之花,结不出善性之果,反而却助力坏习惯得到公认。由此及彼,繁衍蔓延,终致恶性循环,祸及所有人和整个社会。难以根治。
(2014.1.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