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家族》,今年才上映的新片,是年过八旬的日本著名导演山田洋次向小津安二郎逝世五十周年的致敬之作。此片翻拍自小津安二郎六十年前的传世经典之作《东京物语》,年代背景改为3.11大地震后的2012年。影片讲述一对生活在濑户内海小岛上的老夫妇为见三个在东京生活的子女,老远跑来东京,影片就从子女忙碌于接待准备中开始。大儿子幸一开着私人诊所,女儿滋子经营美容院,小儿子昌次未婚,做着稍散漫的舞台美术工作。全家团聚,祖孙三代,自然开心幸福,圆圆满满。几天后,各人心思渐露,各忙各事,老父母被安排去了海边高级宾馆住宿。两老人坐床沿,木然无言看着窗外美景,忍受不了依旧的寂寞,只住一天就提前离开了,两人商量着各自办完事后马上回小岛,并表示再也不来东京了。老父去看望老友,老母去看望一直放心不下的小儿子昌次。在昌次租住的小屋里,母子临睡前的亲热无隔阂对话,温情满满,好是感人,所以人都说,母与子,父与女,是家庭中最亲的关系。母亲在小屋里见到了昌次的女朋友纪子,昌次因和父亲一直不和洽,心中无把握,但母亲很满意,还把私房钱悄悄交给纪子,让她代昌次保管。可没想到,母亲看到昌次有了这么好的女朋友太高兴了,回到幸一家在上楼梯时突然跌倒,尽管紧急送了医院,还是在第二天凌晨去世了。三个子女捧着老母的骨灰盒和父亲一起回到小岛,幸一和滋子在办完仪式后即回东京工作去了,昌次和纪子多留了几天。昌次默默帮父亲做家事,依然和父亲寡言相向,隔膜般无以交流,直到要离开了,还是叫纪子去跟父亲说。纪子说完欲走,父亲叫住了她,跪在榻榻米上向她说:昌次,拜托了!“拜托了”这平平常常三个字,是在平静语境中说出的,但它可说是全片高潮,含意深厚,很沉重呵,涵盖了此片中多多的矛盾纠结,爆发与终结!那一刻我被感动了,有几欲滴泪的冲击感。还有一次被感动是老母亲去世那场戏。此片的开头铺叙阶段,因银幕上尽是纯粹的家庭杂务琐碎事而提不起兴致,但十来分钟一过,情节慢慢展开后,即被牢牢吸引住,抓人心了,感人了。平静之下的微妙人情冷暖,表象背后的亦或人心真实,一些些隐含在语言中的心思,一些些极细微处的游移情态,均在平静叙事中不知不觉展现,导演把握掌控得实在是好,人物刻画得实在精彩呵。此片导演山田洋次该是我国知名度最高的日本导演吧,或说之一也行,国人不就是从他的《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帕》才开始了解日本电影的么,他的《寅次郎的故事》系列更是日本民生民俗民情民风的百科全书,我看过好几集,那就是庶民的电影嘛。相比同样长盛不衰的007系列,寅次郎既不帅不富,能力也有限,只是一介憨直得近乎有点傻的最平凡男人,007里吸引人的是暴露式邦德女郎、异国风情、豪华场面,寅次郎里也有漂亮女明星,但场景是山野乡村,故事是凡人凡事,可见山田洋次的电影理念,或者说日本电影的基本观念。山田洋次的《东京家族》,秉承小津安二郎原有风格,如实展现原貌生活,没有任何令人厌恶的说教,在平淡中展现人间亲情,在平凡中揭示人之美善,在平静中透出人情温暖,在平和中昭告人心真爱。叙事是慢条斯里,不紧不急,即便最后老父亲跪向纪子说出“拜托了”全片高潮之句,依然是在淡定环境下,平静的场景,这就是此片的力量,经典的力量呵。也可说这就是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传承至今的魅力所在。演员都棒,音乐亦好,优美适度,没抢过一次风头,却在动人之处催人眼泪。此片极富现实意义,家庭内关系问题、城市和乡村的诸多差别问题、忙于工作的子女和赋闲在家的老人间关心沟通问题、常回家看看和陪老人说话问题、养老的问题,等等等等,皆是当今社会普遍的大问题。普天下,人人都有亲情,人人也都有私己之情,只是多一些少一些,贪得无厌些和适可而止些,有的知道轻重缓急,有的只顾一己私欲,大致如此吧。人与人,也就存在这么个差别,而此片正是极其细致地展现了这么个差别。看后可谓感慨无尽,叹为观止呵。其实这些问题早在六十年前的《东京物语》中已体现,难怪它会被现今的人评为传世之经典。描述真实的人,描述真实的人间生活,描述真实的人之情感,那是永不会过时的。
看《东京家族》时,坐我后面两个中年妇女,其中一个像行家似的,一直在猜说情节,看到昌次开汽车,就说这车要出事,看到纪子急匆匆骑自行车,又说她要摔跤了,好烦人,直到有人喝止。类似的猜测她说了四、五次,可一次也没说准。此片就是这么平静淡然,不想出现突发的让人一惊一诧的事来破坏风格,搅乱情绪。即便老母亲真的上楼跌倒了,镜头也没拍楼梯,那现场场面一个镜头都没拍,而是拍与奶奶一起上楼的小孙子独个又下来,一声不响呆愣愣看着爷爷和妈妈,妈妈问他两句,才恍然觉到了不对劲,赶紧朝楼梯跑过去。这样的处理既合情合理,也适合本片基调。再比如,纪子在小岛上跟邻居女孩一起走着,迎面来一辆自行车,女孩叫了声“老师好!”,告诉纪子那是她老师,说老师中只有他还是单身。纪子回过头去,那老师也正好回过头看她,却不想没顾得前面路,一下滑在路边小沟摔倒了。这细节在我们猜想中可能会引发出三角恋,而在此片中仅仅只是一个过场、一个偶然的生活细节而已,压根不想引伸出什么枝枝节节,它只是在说明纪子的漂亮。还有老母亲悄悄给纪子钱,也没引出私吞啦、争钱啦等纠纷,直到影片结束这笔钱再没被提起过,就像没这事一样,而纪子显然是无以去怀疑的善良女孩。可见,日本的电影语言就是和我们的不一样,世俗民风不同,人情德性也不同,电影表述也就不同了。一切就这么自然而然,完全的纯生活情态,颠覆着我们看惯了的电影逻辑,嘲讽着习以为常自以为是的小聪明。
《盛开的樱花树下》,也是日本新片,讲3.11大地震后东部海边小镇一家私人小工厂事。同在一起工作的诗织和研次冲破家庭阻力结了婚,在含苞欲放的樱花树下憧憬婚后生活,盘算接下来的加薪可以还买房的贷款。不久,研次被派去东京的合作工厂实习,同去的还有要好同事森工,不料那边油桶堆放不当,森工开铲车时油桶倾翻,研次不幸被压身亡。研次是小厂的研发人员,他一死,订单少了,员工都怨森工,骂他,还打他,森工不还口不还手,忍受一切,只是默默工作。诗织更是无比哀痛,恨极了森工,森工一次又一次把自己工资给她,鞠躬谢罪,她一次次把钱打到地上,无论怎么都不原谅森工。森工依旧默默工作,发奋钻研,学做原来研次做的工作,每晚独自加班,把别人拉下的工作全做完,使得濒临绝境的工厂没垮掉。而同时,在一次次向诗织求原谅无果中,他不知不觉爱上了诗织。诗织去研次遇难地看望,听工人说了当时情况,此事怪不得森工。诗织又去给病倒在家的森工送材料,看到了残疾的他母亲,对森工态度有所改变。森工终于在一次小晚会后向诗织表达了爱意,诗织无法接受。森工很失望,在做成一个新项目,帮工厂拿到了定单后,提出了辞职,要去大阪他叔叔那儿做事。诗织听到消息,急找森工求证,森工说因为爱你,所以,只能离开这里。诗织内心矛盾、波动,两人在一家宾馆同住一室过夜,但一想到研次,诗织还是拒绝了森工的亲近,各睡各的。诗织骑摩托送森工去火车站,就像影片开始她骑摩托载着研次去看樱花一样。可途中前面发生车祸交通受阻,他们下车一看,一辆拉油桶的大卡侧翻在地,油桶滚下好几个,车下一大摊血。诗织见此景又想到研次,哭着离去。森工孤独地在车站等车,诗织慢慢走来,站到他身边,憋了许久,说出了:我原谅你了。此片是写普通人,社会低层的小工厂工人,这点很不容易。想想现在这年头,我们的导演们一个个争着讲奢侈排场、摆豪华气派,还有几个愿把镜头对准工人?都以艺人、大学生、白领、老板、经理、领导、富二、官二为片中人物,以大楼、办公室、会议厅、宴席为片中场景,谁还记着工作者中最大的群体其实是工人?此片中小小工厂内还安排有两个中国打工者,一个会日语,一个不怎么会,说了好几句中国话,有一句“我以后在中国开了工厂,就叫你来帮我”引出观众一片笑声。想起在《东京家族》里也有提到中国打工者,可见这已是日本社会谁都不必回避的常态事了,提或不提都属正常。此片镜头以简陋小工厂、逼仄工作场所、旧街道为主,暗色阴沉较多,时而出现的大海也未从美观角度去拍摄,只能算作调节和对比吧。但樱花是重要场景,季节变化都拍了它,片名就是樱花嘛,尤其含苞时和盛开时,那一片云蒸霞蔚般淡粉色花之海洋,好美呵。不过显然此片基调已定好,拍摄者没有挑最佳角度和最佳光色来美化樱花,未能见得那份能煽人情致、撩人心弦的极至之美,那樱花雨是可以催人落泪的哦。此片算不得多好,也就有可看处吧,我是因没买到《如沐爱河》的票才买了它。音乐么,有不少现代味。此片依然是日本的一套电影逻辑,镜头老出我们意外。比如那摩托车,长时间一路跟拍它,你会以为它或会出事,或会发生些什么,却什么也没发生;这么一男一女两个对立主角,按常规似乎最终会牵手走到一起,却没有;两人相向而立,却并不预示着就会拥抱、接吻;两人睡宾馆同一房间,并不是预示要发生性事……这些都和我们看惯了的电影镜头语意不同了。
(2013.6.3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