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报上得知新昌调腔剧团来沪演出,前几天即去买票看了。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都是新昌人,我虽生在上海,但以前填籍贯一直填新昌,那终归是我的祖籍地嘛。可惜祖籍地这调腔我却知之甚少,或可说毫无所知,有点汗颜,就想去一听一看了。
调腔,又名绍兴高调、新昌高腔,有介绍说,它素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和昆曲算的是姐妹,迄今已有六百年历史。至于其出处,有人说它可算是古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余姚腔的遗音,也有人说它出自同为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或者说是受弋阳腔影响。调腔在明末清初流行于绍杭一带,清代为全盛期,清末渐衰,但浙江多地仍有几十班社,到抗战时才几近消亡,惟新昌一隅有余存。新昌调腔剧团于1959年成立,原叫高腔剧团,现是此剧种唯一的剧团。
我对音乐天生敏感,而戏曲的旋律性很强,所以也喜欢听。由于地域关系,听得多的自然是越剧、沪剧、京剧、黄梅戏、评弹。越剧的忧婉,沪剧的亲和,京剧的潇洒,黄梅戏的流畅,评弹的淡定,总是各有所长吧,可从中各取所需的。后来,也陆续听了锡剧、淮剧、绍剧、甬剧、豫剧、昆曲、秦腔、京韵大鼓等,虽听得不多,极为有限,终归也略知一二了。尤其锡剧,靠得近,如邻居,唱腔又好听,和沪剧有几分相像处,开始还很难区分的。
那天,我刚走到戏院门口就听到了熟悉的新昌话,进去坐好,后排的两老人也不时用新昌话对话,总是一份故乡情怀吧。那天观众估计有一半多是新昌同乡人,以老年人为多。
这场演出其实是东方电台的第867期《星期戏曲广播会》,同时作实况转播,主持人是辛宁和肖亚,这两人的声音在收音机里听到过的。演出共六个折子戏,分别是元杂剧《北西厢·请生》、明传奇《牡丹亭·入梦》、清传奇《铁冠图·煤山》、目连戏《白神》片段、明传奇《玉簪记·秋江》、明传奇《水浒记·活捉》,中间没休息。
调腔的演出形式自有特点,它把乐队放于舞台上。是在舞台中后部圈出一方乐池,三面有低矮围栏,让人想起勾栏一词。乐池内坐九人,五男四女。前排五人为打击乐,有鼓板、大鼓、小锣、大锣、小钹、大钹等,后排四人,有琵琶、笛、二胡、笙等,还出现过大唢呐。显然,调腔伴奏是以打击乐为主,全场听下来也确是,有几段唱只用打击乐作伴,等于是清唱了。不过,根据演出剧目,还是文场戏占优。乐池前有一桌两椅,每折戏稍作挪动变化,以适于剧情需要。
《北西厢·请生》。《北西厢》即王实甫的《西厢记》,只是流传和演出的版本不同吧。《请生》是红娘来请张生,莺莺没登场。几句唱腔一听,确实别样,有点新味,但似乎旋律性不强,尚未感觉到音乐上的何般美感。有点昆曲味,偶尔也听得一两句越剧腔,节奏略紧凑。
《牡丹亭·入梦》。登场者四人,杜丽娘、柳梦梅、春香、花神。这一折是根据昆曲的《游园惊梦》移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唱腔听去仍觉与昆曲相近,惟一两处高音一甩,才一跃跳出新意,如越剧里的高腔了,但离绍剧的高腔尚远。台上人唱时,台后一直有女声帮腔伴唱作和。柳梦梅的唱腔音色与京昆小生相似了,沙哑、假声、高调。
《铁冠图·煤山》,是讲崇祯皇帝煤山自缢事。两个大唢呐一声悲鸣拉开悲情场面,苍凉味一呼而出。崇祯是由女老生饰演,单足几步一踮跳一踉跄,气氛即出,引出掌声。其实若跟京剧比,那还差很多。她还有甩头发、跪步等煽情大动作,以表达崇祯的悲愤无奈心情,最后是写下血书,五言八句。唱腔的旋律性不明显,只重悲腔味了。我一直认为中国乐器表现悲剧太差强人意,都是些只求热闹之音色,都习惯了各自为阵单旋律,实在免为其难了,无法感人入心。而交响乐,只需一个和弦,即可让人心无尽纠结,悲情切切,心痛神伤。在此戏中,两声大唢呐后再无乐器可跟进渲染,只能靠大锣大钹一下一下的,才硬生生敲出大悲大痛情绪。
《白神》片段。目连戏是最古老的戏曲表演形式,演的是目连救母故事,因有地狱内容,也有人叫它鬼戏。它集中了戏曲、舞蹈、杂耍、武术等,观赏性强,自古民间流传甚广。《白神》是目连戏一百多出戏目中的一出,只演片段,登场角色仅一个——无常。无常手摇一把破扇,戴个纸高帽(想起了济公那打扮),如似丑角一类。他又说又唱,台词很俗,只为逗人笑,这符合民间口味,很接地气,根扎得深呵。表演者是该团当年最早表演此角色者的第六代传人。帮腔伴唱是男声,就是台上的乐队五男在唱。
《玉簪记·秋江》。《玉簪记》是明代戏曲家高濂之作,被誉为传统的十大喜剧之一,昆曲、越剧等很多剧种都演过。《秋江》是其精华一段,说陈妙常急着要乘船去送别已先行的潘必正。陈妙常的着急和老艄公的逗趣,一女一男,一少一老,一急一慢,一工一谐,两人合演了一出好戏。艄公的唱腔有点近似山歌调了。
《水浒记·活捉》,是说阎惜姣被宋江杀死后,阴魂不散,潜入已有奸情的张文远书房,述说往事,欲要他同赴阴曹以续前情。张文远被吓得魂不附体,欲逃,被阎惜姣迷吸住,七窍流血,活捉。这戏里表演了“纸人功”,即出神入化地表现人在丧魂落魄后那种轻如袅烟、飘若纸人之状态,虽不那么完美到位,意思还是到了。台词是新昌话,听来有味,几个尾音甩腔有京剧腔味,几声叫板也有声有色,长音婉转而悠扬。
演出结束后,72岁的第一代调腔演员被请上台,她是越剧、调腔都会唱,她说,调腔爽一些,越剧优雅些。而就我那天所听来看,调腔紧凑些,较少拖泥带水,越剧则拖腔多些,长些,委婉些。调腔既有柔婉清雅,也有高亢激越,和昆曲、绍剧也接近,但柔婉清雅不如昆曲,高亢激越不如绍剧,似是昆曲和绍剧的折衷了。因是初听,还没熟悉主特征,只觉现在这调腔似乎是夹杂于昆曲、绍剧、越剧中,有点三不像之感。也是,都是在同一地区同一时期的声腔上繁衍开来的,总是相像处多多吧,大同小异。
台上人介绍说,调腔和昆曲虽为同时期产物,都濒临危机,但昆曲总还有1000壮士,而调腔只有55人在奋斗,处境艰难呵。
(2013.6.1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