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后,昨天,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县又发声了7级大地震,不到五年四川连续发生两次大地震,给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川地笼罩上一层不安阴云,给以悠闲安逸著称的四川人心理蒙上一层阴影。惨烈无情的自然灾害呵!
由于我对四川地理景象的倾心,对人文景观的中意,更对川人的闲逸生活心态赏识有加,故而前几年连续去了三次川地。07年下半年去四川,北进东出转游了一路;08年上半年因想好要登峨眉山,不顾汶川发生大地震,在震后两天仍按原计划出行去了川渝;09年上半年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时赶到地震现场,了却了一个心灵上的惦祭。这么三次下来,我也就把四川的大半转过了。
雅安是09年去的。那次是从南面入川,经攀枝花和西昌,因时间紧就先到了成都,再去德阳、绵阳,5月11日赶到了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北川,在北川中学依然原样保留着的惨不忍睹地震废墟前,一边听身边抽泣声一边默默哀思。原本还想次日去汶川的,可那天映秀要举行纪念仪式,估计会封路,进不去,即便进去了也受限看不成什么,因而没去,回了成都。13日,在石羊汽车站乘车离成都,先去看了邛崃市的平乐古镇,然后继续南下来到了雅安。
没到雅安前,以为那里就能多多见得藏族风色,实际不然,还是汉文化天下,藏文化风景要到泸定才开始。雅安在印象中已属很偏之地了,其实按地理位置来说,它可说是四川全省比较中心之城,它曾是以前西康省的省治之地。而且雅安也不是想象中的高原气象,反而是雨水极多的城市,这可从它的别称是“雨城”即可见得。我是下午4点45分到的,一下车就觉雾茫茫的,当地人说,这里很潮湿,比成都还厉害,一摸被子就会有感觉的,晾衣服也很难干。可以说,雅安是以完全未预料到的面貌出现于我眼前的,颠覆了我原有印象,有很多偏差。果然百闻不如一见,一切只有自己亲眼见识了才是真实的。
雅安城很小,在四川众多地级市中算小的,车牌号是川T。宾馆不多,来客少吧,公交车只到5路,出租车是1.2元1公里,而攀枝花和西昌是1.6元1公里。经济也一般,规模小,总量小,倒是那里的蒙山茶是出名的,潮湿多雨么。气候么,自然不会热,地属山区,又多雨。雅安市区有青衣江穿过,我看到河床很宽,但大部分干着,都是砂石砾,仅中间有水,急急流着,可听得哗哗水声。水还清爽,不黄不浊,未受到多少污染。有一座近些年新建的廊桥。晚饭是在一家前主席来过的知名小店吃的,吃当地的挞挞面,之后在青衣江边喝茶,5元,(成都人民公园是10元)独看山边小城夜景。
次日起床,果然下雨了,细雨迷濛,一直下着,还好不必打伞。我就在这迷濛细雨中去了上里古镇。上里古镇,在雅安北面27公里处,东面是名山县,西面是芦山县,它是四川十大古镇之一。途中经过碧峰峡景区时,山道蜿蜒中,青山绿树,又有一小溪水流款款,景色很美,果然有峡谷之味。还看到一片湖,纯纯草绿色,细看,原来是小浮萍把湖面全铺满了,很长一片,一点空隙都没留出,不细看还以为是草地呢。湖中几坨突起的土堆,看去就如似小小岛一般了。这景区确是个好去处,值得一看,可天气不妙,我没去。
上里古镇挺好,就是太小,就一条街,一走没了。那个挂着“群玉楼”横匾的戏台很中看,楹联也绝:陈姑赶潘正出彩劝老哥哥不忙回去;萧方杀船更叫绝看面娃娃就要出来。这戏台是新修建的,以前老的烧毁了。那个韩家大院,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很大,由七个四合院组成,占地4600平方米。它是仿当时北京官邸建造,悬山顶穿逗木结构,用料考究,布局合理。不过,都没修缮,老旧残破了。镇内不长的小街也十分的古色古香,两边均是木构原味民居小楼。桥有好几座,那座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的二仙桥,石质,单孔,长15米,宽5米,高12米,跨度19米,桥面由石板铺成,石板已磨得凹、滑了,桥中部饰锁石龙,与周围景色情景交融,相映成趣。河对面是新建的留仙廊,背山面水,与桥互衬,是为休憩之地。河旁还有完完整整一座古磨坊,镇中还有磐安桥,古镇入口处有平水桥,水平桥桥面磨损得更厉害,中间已凹下去了。镇外有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的“双节孝”石坊,有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的文峰塔(俗称字库塔),此塔石质,空心,楼阁式,五层,通高10米,稍显矮小。塔身为正六边形,从下往上逐层内收,刹尖为宝瓶形。
古镇中有许多学生在写生,是呵,如此的山、水、桥、廊、石、树、街、楼,共处于一景中,一眼尽收得,当然就美意几分,情致多多。但古镇终究不大,我一个半小时转完,也就离开了。
按地图上的直线距离看,昨天地震中心的龙门乡距上里古镇比芦山县城还近,如此,不知这上里古镇昨天受影响多大?损毁情况如何?毕竟是专程去过亲眼见过的一个美好的古镇,脑海里留有深深印记的嘛。但愿那里一切平安,受损很小。
向地震死难者致哀!为灾区人民祈福!
(2013.4.2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