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西南行(十)峨眉名山她姓佛
(2012-01-12 13:49:47)
标签:
西南行
峨眉山
报国寺
伏虎寺
佛教圣山
|
分类:
吾行天下
|
回到游人中心,和老者分手了,各有各去处,没必要再一块儿同行了。问他要了信址,紧紧地握了手,相视道别。回到上海后我把印出的照片给他寄了去,没有回信,想必收到了吧。这次当然不能再像吐鲁番那次,把人家留下的地址弄丢了啊。
我独自去转,山下还有很多可看的呢。
先去峨眉山博物馆。里面内容挺丰富,实物很多,峨眉山的生成史、地理、动物、植物都有详细介绍,蝴蝶标本好多,峨眉山的蝴蝶本来就有名嘛。还有佛寺的介绍,终归是佛教名山,这是不容错过的。山上不见游人,博物馆倒人不少,这是游人从漫山遍野分散处集中起来了的结果。
再去看报国寺,这是峨眉山的名寺。报国寺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原名会宗堂,是取儒、释、道三教会宗之意。清康熙帝取佛门四报之一的“报国主恩”之意,御题赐名“报国寺”。报国寺规模宏大,蔚为壮观,尤其是楹联和牌匾丰富多彩,值得观赏。
可惜,待我走到报国寺门前,却见大门紧闭,空静冷落无一人。
报国寺山门五开间,房顶如牌坊顶,三层五楼式,檐角微翘,端庄中透着秀气,安祥中显出灵色。中间檐下悬“报国寺”匾额,两边悬“普放光明”和“鹤驻云归”匾额。中间门上是“普照禅林”四字,这是报国寺的堂名,门联为“独思喻道;敷坐说经”。所有匾联都是黑底金字,五扇门也全为黑色,忽地一下感觉到了肃穆。
而更醒目的,是悬挂于四根门柱上的一条横幅,“深切哀悼‘5.12’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黑底白边白字,字字扎入眼中。
我看到门上还贴着一红一白两张纸,即走到门前,红纸上是毛笔写的告示:各位游客、居士:报国寺的房屋因5.12地震灾害受损严重,为保证人员安全,寺院恢复期间暂停开放和接待,请谅解!二00八年五月十三日。白纸小一些,字是打印的,意思差不多,落款是峨眉山佛教协会,日期是5月14日。
就这么简单几句话我盯看了许久,又抬头看看报国寺山门,再退远几步看看山门屋顶及屋顶后寺院里的殿顶,黯然若失,沧然肃敬。虽然大老远来没能进去一看,该当遗憾,但心内明白的。为地震遇难同胞致哀!也向报国古寺致意!
报国寺外有一座钟亭,这就是十大胜景之一的“圣积晚钟”,里面有一口铸于明嘉靖年间的大铜钟,此钟高2.8米,直径2.4米,重12吨半,钟身上铸有几万个字,号称天府钟王。
再去伏虎寺,说是峨眉山最大的寺。伏虎寺始建于晋代,南宋绍兴年间改建,清顺治年间重建,最早曾称药师殿,因此处山形如卧虎,遂改名伏虎寺。伏虎寺相距报国寺大约一公里。
我没走大路,而是走一旁的溪边小道,小道景色尤好,边走边饱览,怡情悦目。
溪名虎溪(联想到了虎跑泉),这两字凑一块儿有点怪意,想象感觉上不那么融洽,不知该是怎样个意象?看到点气象不凡的怪石,溪水到此打个弯后激动起来,哦,这一景致倒是有点虎和溪共为一体的感觉了。
伏虎寺深藏密林中,独具寺院风色,游人算不上多,但来往进出的游客香烛照常。也看到院子里碎瓦满地,都是被地震震落的,几个工人正一筐一筐抬走碎瓦片,抬头向上看,屋顶的瓦片已重新铺排好了。伏虎寺里最重要的是明代铸造的紫铜华严塔,即圣积寺铜塔,该塔和报国寺外的铜钟都属于现已无存的圣积寺之物。华严塔高5.8米,14层,塔身铸有4700余尊小佛像,以及《华严经》近20万字,该塔以时代久远、体形高大、铸造精良而居中国铜塔之最。
看完了,走到公交车站,这里到处可见僧人僧尼,佛教名山佛寺多嘛。
乘上公交车,坐我对面的一个穿着整洁干净黄咖色尼僧服的小尼正在打电话,“我请假五天,现在去成都……他们需要心理辅导志愿者……我如果回不来,那就算续假……”我一听就明白了,她也想去为地震救灾事出点力尽点责,不由多看了她几眼,眉清目秀一个小尼僧呵。她腿上搁着个背包,腿边搁着个手提的纸袋。
在峨眉山市区走了走,看见街上所有公厕都贴有一纸公告,“抗震期间,入厕免费”。在一些商店和公司的门口,挂起了白底黑字或黑底白字的哀悼横幅,哀悼和抗震的气氛很浓,心情和思绪始终被一字一句地提示着而感觉沉重。
走到汽车站旁,看到一家大医院,看到不少吃店,这才想起还没吃午饭,就近拐进一店,看了看品种,也就随意着吃了,反正不辣就行。
乘车回乐山,走进前天住的宾馆,拿了寄存的小包再住一晚。昨天上山走的路不算多,今早起来小腿一点没感觉,到底不能和那次一天内徒步上下华山走那么多山路相比啊。但晚上还是感觉了累,不出去了,早早睡下。
地震后的峨眉山之行,自有一种别样心情,遂写下一诗,以记之。
青峰高耸秀西南,
万木浓阴笼翠岚。
一路雨烟通静寺,
两江黑白聚清潭。
登阶步步如寻己,
踏径程程只作男。
余震声中金顶立,
苍茫天地共谁谈?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