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访陶渊明墓

(2011-12-30 13:52:51)
标签:

陶渊明墓

九江

桃花源

吾行吾土

文物古迹

分类: 旅途感录
       今年上半年远行的首站是到常德看桃花源,归程的后半截再到九江拜谒陶渊明墓,这是预定行程中两大重点。我喜欢山水自然,崇尚自由自在,不用说,当然景仰先师陶渊明,必得要到他墓前去拜望一下。
       看桃花源,一切正常,虽不能说就如陶公笔下所叙细节那般精确,但该有的都有了,睹景亦能想象出那个人烟稀少年代的此地山水状貌,该当是八九不离十的。我是绕一圈把山上山下可看处都走到了,算是八分满意吧。
       不过拜望陶源明墓有点麻烦了,很不容易,出乎意料。
       我那本最珍视的93年版中国旅游地图册上清楚标明着陶渊明墓位置,在九江买的地图上也明白标示着,可车站人员和司机售票员却都不清楚具体地点,到了那块山坡区域了仍然说不准确,以至我来回乘车辗转。幸好车上有个乘客就住那里,他告诉了我山道中准确下车地点,但他说墓在部队营区里,你看不到的。我不信。都到了这么个荒山野地,近在眼前了,怎么也得去一看的。
       按他说的在山道半当中下车,果然,一眼即看到路边岔道口有块用中英日三种文字写着“谢绝参观”的告示牌,中文是繁体字,当地县府立的。可见还有境外人寻访到这里。
       我撑着伞冒雨从岔道走进去,几分钟后看到个大院门,是部队营地。到门口,先向警卫询问陶渊明墓是在里面还是在外面,回答是在里面。那一刻我既喜也忧,喜的是总算找到了,忧的是要进去看来不那么简单。
       我把来此地目的跟警卫说了,警卫问我有没有民政部门介绍信?我一愣,介绍信?像我这样的旅行者来拜望陶公又哪会想到要去民政部门开介绍信?警卫说那不行。我连忙自报自己有过十余年军龄,且是同一军种,也算有点地缘关系。警卫即进屋把班长叫来,班长也说现在是有这规定,又听我叙说一遍,说你较特殊,但他无权决定,要请示领导。不过现在午休时间,要等到上班,问我行吗?我没二话,当然行,那就等呗。班长让我进屋坐下,倒了杯水,走开了,警卫不时进来一下,看看我,和我说上几句。就这样,1小时15分钟后,班长在上班正点时分当我面拨打电话,向领导请示,并把我介绍得很详细,帮我说了些好话。经两个来回,他放下电话跟我说,领导同意了,不过我们有规定,你进去只能看,不能拍照,如果不能保证做到,那就不能进去。我当过兵,自然知道部队里说一不二,没有讨价还价商量余地的,只能答应。班长叫了个战士带我去,并叮嘱了他两句。我知道,带我去也算是监视我吧。
       跟着小战士走了几分钟,在一营房前,他指给我看一块石碑,是由他们部队在十几年前新立的,上面是石刻陶渊明画像,线条流畅清晰,有风度有气色,感觉不错。画像两边有两句联,没能记下,作罢。然后他带我穿过营房,从破墙而开的门中走出,显然营房是建在先的。又过一门,就是上山石阶,也就几十级吧,拐个弯,即看到一座整洁完好的墓,这就是陶渊明墓。墓不大不小,中型,长椭圆形水泥顶,下面是砖石,从侧面看,呈前大后小前高后低状。
       墓前石碑上是十一个大字:晋徵士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因不能拍照,我想拿笔抄一下,也不允许,只能默记下这一句,两边的那些个小字既看不太清,更是没法去默背的。墓较完好,前些年刚修缮过,且常年有人照管。两旁有两石碑,总是墓志铭及生平介绍什么吧,这也是由部队前些年补刻新立的。我就这么站在细雨中前后左右看了三五分钟,因墓后连着山坡,没法以我习惯去绕墓转行一圈,只能默默地稍稍立定片刻,在心里默祭一下。
       往回走时,我跟小战士聊起了我们那时的津贴费和伙食费标准,眼神一直警觉着的他这才开始活跃起来,笑着话多了,反正他的任务已完成。
       到门口,班长几次邀我再坐会,我要赶时间,故还是背起我的包,握了握他的手,向他表示真心的感谢,冒着小雨走出了大门。
       陶渊明墓1989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于是不是真墓,亦或只是空墓,都无关紧要,全国那么多先人墓又有哪座可以肯定里面真有遗骨?谁也不能断定,谁也证明不了。既然有几百年前立下的墓碑什么,当地族人也认定的,那我们后人就当它是真的吧。总之,也就是有个名义有个地方可以让后人祭拜一下。
       这么一位凡读过书的中国人都知道其大名的古代大文学家,墓却在营区里,这也是我祭拜过那么多先贤先师墓碰到的唯一一次,以至我连照片都没能留下一张,这也是我的唯一一次。现在再说什么可惜、遗憾都已无意义。我不怪部队官兵,他们尽职守,也通人情,并且照管得也挺好。我只是希望能有个妥善的解决办法,毕竟陶渊明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谁都可以自由地来祭拜他,难道不是?班长说,每逢清明节,当地人就会进来祭拜,这就是陶公的家乡,这里就有他的后人嘛。四月里更有一对拄了拐杖的北京老夫妻寻访到这里,当然后来也让他们进去了。可见这终归是个问题。(2011.12.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