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梁斋
梁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0,351
  • 关注人气:5,5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文化的前天和明天

(2011-11-28 08:21:25)
标签:

上海文化

海派文化

国际文化大都市

百家争鸣

杂谈

文化

分类: 艺苑走笔
       近来,“文化”一词很得宠,官员的嘴里记者的笔下时时可听得见得,出镜率很高。并且也不再是附在“酒”、“茶”、“饮食”、“性”之上仅作为装饰幌子用,而是确确实实在说“文化”的本事、“文化”的自我了。
       日前看报,看到本市文化规划设想,说是“到2020年,力争把上海建成文化要素集聚、文化生态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文化英才荟萃、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生活多彩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初看第一遍,不知怎么,竟若有所思,揉揉眼再看一遍,并一条一条逐条地边看边想,到最后不禁哑然失笑,轻轻一叹。这几条标准,描绘的不就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那个上海吗?原来2020年要力争建成的上海文化之面貌,早在近一百年前就已经达到过存在过了,若说“建成”,还不如说是“恢复”呢。
       这八条,对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可以说条条达标,条条符合,而且是超标准的符合。难道不是?那时的上海,出版社、报纸杂志是全国最多,琳琅满目;聚集的文化英才是全国最多,群贤毕至;戏曲戏剧品种最多,继承改良创新引进无不齐备;绘画亦是敢创全国第一,油画版画漫画无不独占鳌头;音乐是全国最繁荣,西洋音乐、时代歌曲无不盛行一时;电影更是几近与世界同步,遥遥领先于全国。那时的上海,剧院影院舞厅茶馆星罗棋布,戏班剧社艺术流派文学社团数不胜数;那时的上海,杂文敢说,漫画敢讽,小说批判现实,诗歌讴歌自由,戏剧紧跟形势,电影直拍时事;那时的上海是出巨作的年代,是出大师的年代,一篇篇一个个,数都数不过来,至今还有很多被现在的我们奉为经典,尊为大师,留下诸多珍贵遗产。难道不是?那时的上海,世界鼎鼎大名的泰戈尔、卓别林、萧伯纳都来了,国际大都市之名并不是自封的自吹的,那是举世公认的事实。难道不是?那时的上海,海派文化发展到蔚为大观,文化状态又何止是全国第一,更还是亚洲第一,都被称为东方巴黎了。国际文化大都市之名,标标准准、堂堂正正、不折不扣,难道不是?
       既然说力争到2020年把上海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可见现在的上海这八条都没达标,都还差一截。这么多年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导致上海文化衰退,今不如昔?个中原因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假若不找出原因对症下药,那“建成”也只能是自欺欺人的空话。
       综观历史,任何国家任何朝代,经济都会得到发展,只是快些慢些而已,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文化却不同,它是可能止步不前甚至倒退的。看看今天的我们依然那么崇拜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老子,尊他们为文化圣人,对他们的思想顶礼膜拜,这不就是明证么。比我们早生两千多年的老子、孔子,没有纸,没有电脑,其思想却远远超越了我们这些后代人,难道不是?真得敬拜一下诞生了孔子老子以及许许多多思想家哲学家的那个伟大的百家争鸣时代,得以让后人可以翻来炒去享用两千多年,而无以望其项背。
       有了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的墓,无数乐迷会去维也纳朝拜,有了孔子,曲阜成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上海历史短,幸好还有那么个海派文化鼎盛时期,出了鲁迅、巴金、张爱玲等等,以至今天还有人会来寻访他们留下的一些些遗迹,可惜,断代了。      
       接下来,再过九年,上海也许又可重新冠以国际文化大都市之名,当然也许可能仅是自封的。不过大框架不变,任何努力和创新都只能是小打小闹的修饰而已,那是出不了巨作、出不了大师的,几十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自己不也承认了吗?不也准备重新去建成早已存在过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吗?
       兜了一个大圈子,把近一百年前的样态又作为了新的发展目标,旧瓶新酒?亦或新瓶旧酒?社会就是这么的在否定之否定中艰难地曲线前行,走向明天。(2011.11.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